山东省扩大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规模
山东省扩大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规模
山东省农业厅、财政厅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和山东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今年5月份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审核、公示的程序,新启动建设了第三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新聘棉花、刺参、羊三个产业的首席专家3名和岗位专家28名,新设综合试验站16个,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扩大到9个产业,聚集了9名首席专家,84名岗位专家和50名综合试验站负责人。
从山东省2010年开始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来,省财政每年补助经费达到3000万元,累计投入6000万元,陆续建设了玉米、蔬菜、果树、小麦、花生、生猪、棉花、刺参、羊等9个产业的创新团队。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显现了创新团队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关键和共性问题联合攻关。创新团队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细致梳理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两年来,围绕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坚持以产业需求确定研发方向,把成果应用转换作为首要任务,务求实效。蔬菜创新团队针对目前全省日光温室建造不够规范、抗灾减灾能力不够强、种植生产效益不够好等现实问题,经过多方研发,首次设计建造了不同技术参数、尤其是不同下挖深度的日光温室,不仅为规范建造日光温室提供技术支撑,而且现已成为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其他科研项目参照和试验的观摩地。
二是收集整理了重要农业基础数据和信息,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依据。各创新团队都把调研本产业的发展现状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同时,也为有关部门掌握行业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玉米创新团队建立了不同生态区的玉米生产档案和资源数据库,系统掌握全省玉米生产情况,分区域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产业经济岗位专家按产业不同,系统分析了玉米、蔬菜、水果近十年来的产量、价格、效益等情况,组建了多种数据库,建立了数据模型,提出了具体建议,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加强了技术示范和指导,为生产一线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科技服务。综合试验站是“创新团队”集中展示研发成果、示范带动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水果创新团队围绕加快推进现代苹果栽培模式,在各综合试验站开展试验示范,初见成效。据果园测产,亩产达到了2850公斤,产量和品质都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玉米创新团队在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关键时期,选派6至8名有实际生产经验的高水平专家组成生产服务小组,以综合试验站驻地划分区域,分别奔赴示范、辐射区进行指导。
四是科学处置应急事件,创新团队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创新团队建设打破了部门、行业限制,充分体现了开展工作的机动性、灵活性。在我省小麦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小麦蚜虫在黄淮海麦区发生面积快速上升,虫口密度急剧增长;吸浆虫在山东进入防治重要时期;小麦赤霉病在山东的鲁西南地区发生较重。对此,小麦产业创新团队开展了相关调研,提出防治措施,并分赴全省主产区进行了防治指导,取得了较好成效。针对目前山东省生猪、仔猪和猪肉价格呈现出连续回落,猪粮比价已接近6:1盈亏平衡点,大多数养猪场户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生猪创新团队从分析市场价格入手,结合实际调研,提出了促进全省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五是注重创新机制,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显著特色。在组织形式上,采取“网”式组建格局,即纵向上设定三个层级,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下设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横向上,相关专业的岗位专家组成同专业创新团队。通过这种形式,把全省优秀专家联合起来,既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较为完善的科技支撑链,又加强了横向联合,发挥专业优势。在组织管理上,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负责本团队的牵头组织和业务管理工作。由行业主管部门结合产业特点,与首席专家提出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岗位专家的研究领域和人员数量,以及安排部署综合试验站。在经费安排上,稳定支持每个创新团队三年,首席专家每年50万元,岗位专家每年30万元。首席专家按照试验示范的任务量,协调本团队总经费的15%-25%用于综合试验站建设。在任务确定上,采取从生产中找任务,针对生产一线突出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多学科交流协作,重点围绕应用技术研发,进行联合攻关。
相关新闻
- 2020年德州(平原)农民丰收节开幕 2020-09-22
- 山东农科院:深化农业科技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 2018-11-28
- 山东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018-11-16
- 山东加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入 扩内需补短板 2018-11-12
- 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即将开幕 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