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 > 工作动态

贵州: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日期: 2015-05-06 16:45 作者: 来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信息宣传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如何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是个普遍关注的老大难问题。近期,贵州调查组在湄潭县、金沙县、赫章县等地调研中发现,当地通过一些创新举措,有效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出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良好苗头。

  一是尊重农民意愿,选择有学习愿望的培训对象。是否参加培训,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只有把想学的农民选出来,才能达到培训目的,否则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赫章县农牧局局长郭建伟说,以前为了图省事,也发生过搞“拉郎配”、拉人来培训的情况,不仅农民有意见,培训效果也很差。后来改进方式,通过农民自荐、村委推荐、乡镇审核、农牧主管部门把关的四重筛选,把真正想提高技能的农民选出来,根据不同需求开设课程,培训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同时,在培训对象选择上还应特别关注农村带头人这类群体。金沙县上山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洪彦说:“参加培训让我在种植技术、市场经营等方面先行一步,而且看到我培训出了效果,其他社员也就自然而然的想去参加培训了。”

  二是因时因地制宜,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农民久居农村,有自己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有适应农民特有的习惯,选择农民方便的时间,多进村入户进行培训,才能产生效果。金沙县通过探索“送教下乡”模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受到一致欢迎。该县农牧局培训股胡显钊说,“以前在县里集中搞培训,好多农民由于住得远,交通不便,不太愿意来。现在我们把培训地点搬到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来的人比以前多多了。”此外,像金沙县农技站根据农作物生产周期,采取短时间、多阶段、递进式的培训方式,让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也正是将培训与农民的劳作习惯紧密结合,让当地农民很受用。

  三是依托优势产业,让培训服务于农民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要让参训农民切身体会到“参加培训,提升技能,能赚更多的钱”。调查组在湄潭县茅坝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主营精品有机水稻)发现,由于合作社实行水稻差价收购,即一般的按协议价收购,好的按每斤1-10元不等加价收购,使得全社300多名社员对水稻栽培技术培训非常热衷。合作社负责人王建明说:“去年我们和县农牧局合作搞了两期培训,现场几乎没人闲聊,因为大家知道只有学好、种好,收入才会更好。”另一方面,还要把培训与农民的职业发展前景结合起来。在金沙县台金农业园区务工的农民张欣,先后参加了十多次农业培训,业务水平上升得很快,也由此被提职为工人组长,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她坦言,“培训让我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今后还要多参加类似的培训”。

  调研中,当地一些农户、基层干部也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将农民培训和政策扶持相挂钩。郭建伟认为,从长远来看,要让农民培训更具吸引力,还是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让他们尝到“更大的甜头”,否则参训积极性很难一直保持下去。二是要丰富农民培训的内容。湄潭县核桃坝村“一品香”茶叶负责人刘泽远说,现在我们参加培训不仅想学生产、学经营,还想学得再拓展一些,比如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农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的素质才能更全面,搞产业才能更得心应手。三是要加强对参训农民的保障。胡县钊提出,每次农民来参加培训,我们除了欢迎,也有一点忧虑,就是怕培训期间或往返途中出现意外事故,希望今后上级部门在分配培训资金时能考虑一部分用于购买保险。

  (赴贵州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