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 > 工作动态

河南:龙头企业带动效果明显 仍有问题待解

日期: 2015-04-21 14:36 作者: 来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信息宣传组 【字体: 打印本页

  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和大用(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的两家大型畜牧业龙头企业。2014年,“伊赛”屠宰肉牛4万头,“大用”屠宰肉鸡1.5亿只,屠宰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近日,调查组走访了两家企业在焦作市修武县的屠宰加工车间、产品展示中心,养殖基地以及与其合作的养殖场(户),全面了解有关情况。

  调研中发现,两家企业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一体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一是实施集群化发展。两家企业都是养殖、屠宰、加工全链条的完备体系, “大用”拥有种鸡场、孵化车间、饲料厂、养殖基地、屠宰加工场等。“伊赛”自建存栏千头以上的牛养殖场10家。二是完善与养殖场(户)的合作模式。“伊赛”统一组织养殖场(户)从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购进600斤左右的架子牛,统一提供投入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管理方式,统一向养殖场(户)收购1200斤左右的育肥牛用于屠宰加工。“大用”为养鸡场(户)提供鸡苗、饲料、疫苗、兽药和养殖技术服务,并以高于市场价的合同价格收购肉鸡,企业分担养殖户的养殖风险。三是为中小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伊赛”与银行合作,为每户养殖户提供100万左右的贷款担保,解决养殖户采购架子牛的资金问题,并向养殖户提供贴息扶持。四是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大用”每年投入350万元用于质量检测,其投入品使用、饲养、加工等环节分别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伊赛”在屠宰环节对每头牛实施“瘦肉精”尿检。五是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大用”带动物流运输农户750户,肉鸡养殖户2500户,增加农民就业岗位3800个,其合同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拥有两个劳动力的小型养殖户,与“伊赛”合作养牛年收入平均在8万元左右。同时,“伊赛”对低收益养殖户实施补助,确保每户养殖户工作满12个月,年收入不低于5.5万元。

  调查组在实地走访和座谈过程中,发现两家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近几年“大用”合作的养殖户数量不断增加,原有的十余名养殖技术服务人员已经人手不足,在养殖户求助时不能及时提供到场服务。其拥有执业兽医师仅有3名,且均未注册。二是养殖户话语权较弱。“大用”向养殖户收购肉鸡的价格虽然高于市场价,但其提供的鸡苗、饲料等价格都高于市场价,且近两年其收购价格逐批次降低,养殖户收益不断减少。此外,“大用”按公司统一计算的饲料、兽药使用量向养殖户供应,用不了的部分不能退回,造成浪费和养殖成本增加。成立的合作社多数形同虚设,无法发挥作用。三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式落后。“伊赛”仅有一个焚烧炉用于处理肉牛不可食用部分,“大用”的焚烧、深埋处理等方法在工艺、设施上也都比较落后,养殖户多在养殖场地附近实施简单的填埋处理,潜在风险较大。四是肉制品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大用”2014年屠宰肉鸡近30万吨,但深加工肉品仅占总量的10%。“伊赛”深加工产品仅占总产量的7%。当地也希望两家企业扩大肉品深加工规模以增加利税。

  针对上述情况,调查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在养殖环节,根据养殖量、养殖场户距离等因素,测算并配备合理数量的技术服务人员。在屠宰环节,配足配强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为企业承担肉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做好保障。二是提高养殖合作社质量,逐步发展养殖合作联社,提高养殖户话语权,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完善企业与养殖户的合作机制,避免当前的饲料、兽药定量供应模式导致用药过量、污染环境等问题。四是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同时,对畜牧行业龙头企业拓展产品深加工给予更多支持,推动其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赴河南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