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调结构要因地制宜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丘陵起伏,沟谷交错,山地面积占比较大,非耕地、林地资源丰富。近年来,湄潭立足自身条件大力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适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耕地打造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基地,把坡地、林地调整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调查组认为,湄潭县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关键在于做到了“三看”,即:看市场需求、看农民意愿、看比较优势。
看市场需求,不拍脑袋决策。湄潭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有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一方面,现在的湄潭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了茶、烟、水稻的适度规模化生产,构建了南烟北茶中果蔬的生产布局,湄潭翠芽、金泽地精品水果等品牌逐渐成熟;湄江流域的水稻基地是国家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点,生产的“茅贡牌”大米闻名省内外。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152元,是全省农民人均水平的1.5倍。像核桃坝等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000元。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也曾经进行过多次产业培育的尝试,诸如蚕桑种植、中药材种植(太子参)等,最后没有成功,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因此,调查组认为,结构调整必须尊重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来安排生产,政府可以在信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做好服务。
看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结构调整,要把生产经营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否则,结构调整可能会引发矛盾,或者调整一下又反弹回去。核桃坝村在全县最早开始推广茶叶种植,刚开始农民顾虑重重,因为茶叶种植最少3年才能见到效益。时任村支部书记何殿伦,并没有采取强迫命令,而是运用示范推广的方式,自己贷款去购买茶苗,让村里的党员同志带头试种,并承诺:如果不成功,茶苗钱不收了。3年后,农民看到了效益,纷纷开始自发进行结构调整。调查组在复兴镇随阳山村也了解到,村里正组织群众在茶园中套种油茶树。村主任告诉我们:“村里推广油茶采取的方式是多方征求意见,带着群众多去现场考察,一年出去看,二年自己干,有效益了再推广,并且免费提供种苗,不增加农民成本。”湄潭的结构调整之路,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推进,没有引发干群矛盾,防止了“好心办坏事”。
看比较优势,不搞一刀切。农业生产与土地、气候、降水等自然因素紧密相关,自然禀赋的差异往往成为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原因。结构调整要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湄潭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在林地、坡地等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在湄江河流域地势平坦的区域,大力发展优质精品水稻;在道路沿线,则发展精品水果(与乡村旅游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粮食产量,2014年粮食总产量22.1万吨,比上年增长18.07%,另一方面也通过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走访交谈中,调查组也发现有个别干部和农民简单化理解农业结构调整,认为此轮调结构就是调整种植结构。我们认为这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要在前两轮结构调整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理念创新,更加强调种养结合,更加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赴贵州调查组供稿)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综述 2018-04-19
- 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为乡村振兴提供第一手材料 2018-04-02
- 农业部启动2017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2017-02-16
- 让村集体资产“活”起来 2016-06-07
- “村里的集体资产俺也有份”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