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农业规模经营亟需解决三个问题
广汉市位于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该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适度规模经营,保持粮食生产不减产。调查组走访了该市粮食生产基地中的4个村,其中1个村开展整村土地流转试点,另外3个村土地流转率也达到70%以上。土地流转中的亮点是本村60后、70后中青年农民成为规模种粮骨干。
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规划先行夯实种粮基础。制定全市农业发展规划,以粮食产业为主导,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尊重当地农民种植习惯,扎实推进稻麦、稻油、稻菜轮作基地建设。二是政策倾斜引导适度规模。除四川省对种植大户的补贴外,广汉市也专门制订了鼓励土地流转扶持种粮大户的财政奖励办法,对土地流转经营的种植大户给予再补贴。同时整合涉农资金,向种粮大户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在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科技推广服务规模经营。省农科院在种粮核心区设立“小麦专家大院”,开展“专家农民面对面”活动,大力推广小麦露播稻草覆盖等技术,指导种粮大户科学种田,及时帮助解决种植问题。39岁的家庭农场主冷小波说:“我天天在地头转,庄稼出现问题,我就赶紧到专家大院进行咨询,专家会及时给予指导,现在庄稼看病不出村。”四是金融试点解决资金短板。该市农业局与银行协商,通过承包土地经营权证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即可贷款,市财政安排预算资金5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市农业局提供评估证明。和兴镇华严村种粮大户刘汉诚说:“过去房屋抵押只能贷款5万元,而且手续繁琐。今年我有了‘两证’和农业局评估证明,在银行贷到20万元。”通过开展金融试点,解决了种粮大户集中支付地租等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土地流转。
走访中调查组发现,农业规模经营也存在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规模种粮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调查组算了一笔账,广汉市种粮大户稻麦轮作总收入平均每亩2587元,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成本每亩1373元,土地流转费用每亩800斤稻谷(折算人民币1040元),每亩纯收入174元,加上政府补贴后每亩收益300元左右,与普通农户每亩收益相当。二是规模化生产带来“晒粮难”新问题。锦花村36岁的家庭农场主杨萍2013年以前经营自家2.5亩地,收获存储粮食很方便,现在流转土地1400亩,在收获季节需要短时间内集中晾晒700吨粮食。由于没有烘干设备和晒粮场所,“晾晒难”成了她的烦心事。其他种粮规模户也反映同样的问题。当粮食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后,“晾晒难”问题就成为制约种粮大户发展的较大瓶颈。三是大量秸秆短期内难处理。据当地种粮大户讲,5月小麦收获季节,5亩地产生1吨秸秆,种粮大户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理,急需收购服务。市农业局采取多种措施、安排专门资金推动秸秆收购和综合利用,但是面对一季10万吨的秸秆量,现有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同时,秸秆综合利用属于新兴产业,技术尚不成熟,处理能力和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农户需求。未处理的秸秆长期堆积田间地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调查组建议:一是继续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整合涉农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二是稳步提升粮食价格,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大对粮食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合理布局粮食烘干场所。四是尽快研究解决秸秆处理问题,改良种植方式,提高秸秆还田率;延伸秸秆利用链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赴四川调查组供稿)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综述 2018-04-19
- 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为乡村振兴提供第一手材料 2018-04-02
- 农业部启动2017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2017-02-16
- 让村集体资产“活”起来 2016-06-07
- “村里的集体资产俺也有份”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