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 > 工作动态

陕西宜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宜君经验

日期: 2015-04-10 15:49 作者: 来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信息宣传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宜君县地处陕西中部渭北旱塬,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基本形成了以玉米、塬区苹果为主的旱作特色农业板块经济格局。全县共有耕地5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36.7万亩,连续五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县。全县玉米单产由2005年的420.9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569公斤。地膜玉米规模达到10万亩,平均亩产由2009年的550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876公斤,5万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901公斤,百亩连片攻关田平均亩产1069.1公斤,刷新了渭北旱地百亩春玉米高产纪录,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高产创建树立了典型样板。

  调查组分析,宜君县总结创新的“五化模式”,为全县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关键技术集成化。粮食持续增产靠单项技术难以实现。在充分利用宜君县天然降水资源的基础上,在品种、保墒、密植、施肥、机播、除草、秸秆还田等七个环节不断集成提升技术,深挖增产潜力。

  二是农用物资统供化。宜君县通过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对地膜、良种、肥料等农资统一进行招标采购,选择实际应用效果好的农产品,以村为单位统一领取,避免了农民选用农资的随意性,既节约了成本,又保障了农民利益。

  三是配方施肥套餐化。套餐化就是根据当地土壤化验结果、目标产量和主推品种制定区域配方肥,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指导,推广分期施肥。把复杂技术简单化,避免了传统施肥的盲目性,为实现单产提高奠定基础。

  四是农机农艺一体化。集成技术推广离不开农业机械,而农业机械的研制也要和新的农业集成技术接轨。宜君县地膜玉米推广30年中,每年地膜机都要进行改装,既要适宜梯田播种,又要适宜丘陵农田播种,地膜播种机越来越要适宜集成技术。

  五是农耕环境生态化。全县一方面积极开展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另一方面推广加厚地膜,便于回收,探索地膜残留的解决办法,减少地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示范推广黑白相间地膜和黑色地膜,解决膜内杂草和减少除草剂的使用,为粮食循环持续增产奠定了基础。

  宜君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产量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调查组建议:

  一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宜君县坡耕地中低产田占到70%,其中,小块田占40%,经过土地整治,将小块田变为中块、大块田,便于机械化作业;培肥地力,将低产田变中产田,将中产田变高产田,推广“五化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全县粮食还有很大增产空间。

  二是打造种养循环产业链。调研中发现宜君县时有焚烧秸秆的现象。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工商资本投资规模养殖业,用秸秆发展养牛养羊,一方面可以避免农民焚烧秸秆;另一方面可以粪便资源化利用,做成优质有机肥,解决全县28.9万亩苹果产业使用有机肥贵的问题,降低苹果生产成本,实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三是推广集中仓储经验。有不少农户长期习惯将玉米棒在自家院内整仓存放,存储量大容易发生霉变。城关镇南塔村在县农技中心帮助下筹资35万元,硬化400㎡场地,集中修建钢管铁丝结构玉米仓,存粮40万斤,推行全村集中存放仓储。不仅解决了粮食产后售前的保管难题,减少了粮食霉变和浪费,玉米售价高出邻村,而且消除了农户散储带来的脏乱差。这一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四是拓展优势产业。2014年,宜君哭泉旱作梯田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宜君玉米申报地理标志已经进入公示。建议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积极探索,做好粮食产地加工业和观光旅游产业的融合。

  (赴陕西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