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 > 工作动态

湖南浏阳:解决谁来种地的关键在哪

日期: 2015-03-19 09:33 作者: 来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信息宣传组 【字体: 打印本页

  农村什么人在种粮?种粮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未来粮食安全靠什么来保证?带着这些问题,调查组深入湖南浏阳市永安镇和北盛镇的6个村,走访了70余户农民和种粮大户,按种植面积不同归纳出四种声音。

只种承包地的散户:地要自己种,吃的是放心

  于新明,62岁,永安镇坪头村人,承包6亩田,主要种水稻和油菜。每亩产1200斤左右中稻,80斤菜油,按照市价折算每亩有1700元左右收益。他种地不是为卖粮换钱,主要是不用化肥农药,自己吃放心。他对我们说“当公务员没啥意思,还不如农民舒服,我儿子在县里上班,米、油、肉、菜都得我供着。”村里有人要租种他的地,他没干,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再种3年也没啥问题,等实在干不动了再说。“闲着也是闲着,反正也费不了几个工,自己种的吃着放心”,这是大多数散户的种粮初衷。

百亩以内的小规模户:和外出打工收益相当

  张元克,42岁,北盛镇燕舞洲村人。去年开始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双季稻。自己有拖拉机、耕田机和收割机,除了育秧和机插由另一个大户代作业外,其他全是自己和妻子两人用机械干,两季水稻产量达到1900斤,每亩地的纯收益700-800元,共计7万多元。他算了一下,如果到附近工业园打工,一个人最多挣4万元,现在种地收入7-8万元,还可以照顾家,比打工划算。今年又流转100亩土地,粮食多了急需贷款买一台烘干机来解决稻谷干燥问题。他认为只要土地连片平整,能机械化作业,和妻子俩人完全可以种300-400亩地,那时就不会再想外出打工了。

上百亩的中等规模户:效益很可观

  王德清,42岁,永安镇坪头村人,原来是农机大户,主要为别人提供农机作业。去年以每亩500元的流转费租种300亩地种植双季稻,除了水稻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帮人耕地、收割赚钱,全年收益达40万元。他觉得种百十亩地只能赚七八万元,跟原来开农机收入差不多,“没啥搞头,只有上四五百亩才能真正赚到钱”。这也是大多数种粮大户的共识,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机大户转变过来的,他们的期望值同普通农民不同。我们问一些农户,收入多少才能吸引在外打工的回流种地,他们说,只要收入好肯定有人回来,现在看每月至少要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才行。当地的普遍情况是,剔除流转成本,大户每亩收益700元左右,200亩以上的规模,种粮才能真正对农机大户和外出务工农民有吸引力。

上千亩的大规模户:效益赛过办工厂

  曹修叨,47岁,北盛镇乌龙社区人。2008年发起成立了北盛众益农机服务合作社,是浏阳最早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人,近几年,逐渐从农机大户转变为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面积从2012年的300亩扩大到2014年的1200亩,今年进一步扩大到1700亩,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他通过不断摸索试验,总结出“主要种植双季稻,小部分种植单季稻和油菜”的种植结构,以及“早稻主要直播+晚稻主要机插”的双季稻种植模式,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风险,控制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去年,普通田块双季稻亩产达到了2061.3斤(优质田块产量更高),亩均纯利润1211元,一家三口年收入超过110万元。他的收益比一般大户高很多,一是因为早期流转的土地费用低,二是种早稻他70%直播,成本每亩节约200元,三是管理到位,产量比普通大户高二三百斤。他认为,种粮有保护价敞开收购,没有市场风险,“只要技术过关还是有钱赚的,特别是上了一定规模,效益更可观”。他计划进一步扩大流转面积,增加种植规模;同时加大产后加工投入,实现自产、收储、销售一条龙,提高种粮附加值;继续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调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只要种地有效益就不会撂荒,而提高效益在于适度规模,种植规模达到150-200亩,就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规模的基础是机械化,如果机械进不了田,不要钱也没人流转。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平整,建设机耕道,为机械作业创造条件。二是农民流转土地不种粮的可能性很低。从浏阳看,种“中稻+油菜”比种双季稻理论上每亩纯收入高600元,但大户特别是面积500亩以上种油菜的很少。大户算账很清楚:水稻国家敞开收购,没有价格风险;油菜籽没办法存贮必须尽快榨油,本地没人收菜籽,榨完油又没办法大规模销售。其他经济作物更是如此,市场风险极大,大户宁可少赚几百元也不选可多赚上千元但风险高的品种。

  (赴湖南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