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老支书的草原梦
拉夫旦是青海省共和县哈乙亥村的老支书,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今年74岁的老支书有个美丽的草原梦:让草原人过上好日子。在带领全村人致富的过程中,走出一条草原发展的新路。
哈乙亥村座落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日月山麓。老支书介绍,过去该村是县里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占68%,2008年人均收入仅3050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全村畜牧业收入200多万,第三产业收入200多万,年人均收入达7998元,翻了两番多。
谈起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经验,老支书说,要实现草原地区的发展,首要任务是减人减畜保生态。哈乙亥村草原只有1.46万亩,资源有限,过去超载过牧、生态脆弱,要实现草原发展必须保护草原。草畜平衡是一种制度,是牧区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近几年哈乙亥村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全村378个劳动力只有一半还从事畜牧业,通过减人达到了减畜的目的,全村牲畜饲养量只有原来的一半。
“实行规模化饲养是畜牧业发展最好的出路。”全村将草场向养畜大户集中,实行规模化饲养,散养比例由25%降到3%。同时,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将母畜比例由原来的48%提高到60%,畜牧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老支书认为,发展畜牧业有“两个加大投入和两个减少投入”,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培训投入,减少资源投入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现在全村80%的牧户都有了棚圈,定期开展畜牧生产培训,产羔成活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88%。最后,要培养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等、靠、要”的想法要摒弃。2008年村里建立了倒淌河活畜交易市场,不仅转移了劳动力,使村民致富,还拉动了周边地区畜牧经济。
老支书说,今后哈乙亥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农业机械、人工饲草料基地和草原综合治理的投入,继续发展草原畜牧业。
在老支书的家里,满墙的各种荣誉让我们感受到他多年如一日的辛劳,他对农牧区实施的每一项惠民政策如数家珍,对生态畜牧业发展充满信心,正带领牧民们追逐更美更幸福的草原梦。
(赴青海调查组供稿)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综述 2018-04-19
- 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为乡村振兴提供第一手材料 2018-04-02
- 农业部启动2017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2017-02-16
- 让村集体资产“活”起来 2016-06-07
- “村里的集体资产俺也有份”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