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农作物优良品种护航农产品有效供给

日期:2019-09-12 08:45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品种作为种植业产出品的内在决定因素,在服务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没有良好的品种,就没有生命力强的产业,就没有亿万种田农民的致富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农谚强调了品种的重要作用,“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不断获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围绕建设现代种业、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目标,种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品种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从吃饱到吃好,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经历了优良农家品种筛选、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等发展阶段,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5万余个,实现了78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主粮作物品种从重高产到兼优质不断提升。水稻从矮秆革命到三系配套再到两系配套,从籼优63到系列超级稻,小麦从泰山号、小偃号到周麦、扬麦、郑麦、济麦等系列品种,玉米从常规到杂交,从中单2号到掖单13,从浚单20到郑单958,品种不断更新,产量不断提高,以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专用麦等为代表的品种突破,推动粮食总产增长116%、单产提高123%。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要求,品种选育再实现重大突破,吉单66、泽玉8911等玉米品种,填补我国籽粒机收玉米空白;吉育86、中黄301等大豆新品种亩产超过300公斤;一批小麦新品种具备抗赤霉病和节水等优势;新育成水稻品种优质率占45%,涌现一大批产量高、品质佳、口感好,可与日本渔昭越光和泰国香米相媲美的稻米品种。绿色优质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力助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小杂作物品种从单一性到多样化不断丰富。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将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2017年启动实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将29种非主要农作物纳入登记范围,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释放出科研动力,非主要农作物种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97月底,全国29种登记作物品种登记申请量达到24593个。其中,辣椒、大白菜、番茄等蔬菜类品种16643个,占68%;油菜、花生、向日葵等油料类有4805个品种,占20%;高粱、谷子、甘薯等杂粮类2260个,果树和糖料类品种登记量800余个。在这些登记品种中,我国自主选育品种占到91%。通过品种登记,在重视大宗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同时,着力推进小宗农作物品种快速发展,呈现大宗与小杂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消费需求。 

  三是品种选育基础从外引进到内自强不断进步。我国品种选育起步较晚,早期以种植农家种为主,国外种质资源及杂交等育种方法引入我国后,逐步带动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在种质资源、原始创新、育种方法与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和专利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各类作物种质资源新增13000多份,鉴定出一批对水稻抗纹枯病、小麦抗赤霉病、玉米抗粗缩病等有突出抗性的优异种质,发掘了一批重要功能基因;双单倍体、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走出实验室,在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得到大规模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作物品种培育效率。 

  二、从为吃饱到为吃好,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经验值得总结 

  70年来,我国农作物种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种子到种业、从保生产到保供给,取得长足发展,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着力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支持、产学研政结合的中国特色种业创新体系。通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育种创新的遗传基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专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政策引导,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差异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种业企业集群;推动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企深度融合,打通上中下游创新链条,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新品种。 

  二是着力构建法制完善、监管有力、放管服结合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种业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办法到条例再到法律,位阶不断提高。目前,在农作物方面已形成了以《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为主体,《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17个配套规章为辅的涵盖种子科研、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监管方行动上,强化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激励和保护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为品种选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是着力构建农作物良种攻关、品种试验、展示示范等育繁推一体化体系。从“七五”国家启动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到“十三五”实施的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品种选育创新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为快出品种、出好品种提供了重要的机制和经费保障。同时,品种试验审定经过60多年的实践发展建成了技术标准完备、评测内容科学、试验设计合理、测试网络健全的国家和省两级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体系,广区域、多环境测试筛选和审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切实发挥了育种“指挥棒”“风向标”和生产用种“把关”“探头”的作用。在品种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上,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做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服务相结合,并大力开展品种展示示范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加大宣传,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加快良种推广应用。 

  三、从吃好再到吃出品位,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面临新任务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种业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进入提质增效、换挡升级、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肩负建设现代种业强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使命,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还需不断努力前行。 

  第一,深化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推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4种主要农作物,马铃薯、油菜、花生、甘蔗、甘薯、西兰花、青梗菜、香蕉、荔枝、火龙果、食用菌等11种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集中优势研发力量和资源,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特色种质资源深度挖掘和地方品种筛选测试力度,加快提升特色作物种业水平,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第二,加强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与登记。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不断完善和执行好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制度。充分发挥品种审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导向作用,健全生产和市场需求导向的品种试验机制,进一步优化审定标准,完善试验布局,调优鉴定项目,提升试验水平,加快优良新品种试验审定进程。坚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事前放彻底、事中管到位、事后服好务”的主线,推动绿色、优质、专用、营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满足消费者高端、健康、多样性的需求。 

  第三,创新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与推广。加快筛选和推广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让农民能够在田间地头参照专业评价看禾选种,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联合各级种子管理服务部门建立代表性强、稳定性高、协调性好的展示基地,形成覆盖各生态区的品种展示“全国网”。在展示品种种植过程中,组织专业人员系统采集品种数据,开展专业评鉴,发布权威评价结果。建立全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服务平台,实现展示场景网上直播、品种表现数据和评价结果共享,让农民足不出户选择可用品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