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1年,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中心目标,按照“抓项目,出成果,育人才,强基础”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年”工作部署,扎实开展渔业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和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科技支撑产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奖励,一批重大科研计划项目获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也为促进渔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渔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展示2011年工作成绩,水科院从科研业务领域凝练出三十大亮点工作。本网将分3篇分别报道产业支撑、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十大亮点。本篇是第一篇,介绍产业支撑十大工作亮点。
一、积极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有力支撑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
自2006年《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水科院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和农业部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发展,为提升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提供有力地科技支撑。五年来,重点开展了协定水域及重要水域资源调查与评估,增殖放流、人工鱼礁、休渔禁渔、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重要经济物种保护名录制定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环境监测、污染事故处理、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濒危物种救护和驯养繁殖等方面的工作,有效支撑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健康发展。协助农业部制定了《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提高了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水平。
2011年7月,在《纲要》颁布5周年之际,水科院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出席活动并对相关工作给予肯定。水科院还召开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科技支撑工作研讨会”,联合北京海洋馆开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实施五周年科研与技术支撑工作科普展”。李继龙研究员等5人被评为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先进个人。
二、牵头海、淡水渔业学科群建设,支撑渔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农业部按学科群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体系中,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分别获批牵头渔业领域海、淡水学科群建设工作。海、淡水学科群共包括2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5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以及16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其中一半以上依托水科院建立,体现了水科院渔业科研领军地位。目前,两个学科群的建设工作均已正式启动,作为牵头单位,水科院将团结和带领学科群内各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实验站,以学术研究和产业需求为目标,凝练重大题目,做好重大规划,各有侧重和分工,建立联合协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全国渔业科技单位的大联合、大协作,促进渔业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此外,我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也正式成立,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为该实验室揭牌,标志着我国渔业从“数量型-质量效益型-碳汇生态型”的转变和升级。
三、响应及时、深入一线,科学指导渔民应对旱涝急转灾害
2011年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达50年来最低水平,之后,随着江南梅雨季到来,旱涝急转,对渔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对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种群和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6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武汉主持召开五省抗旱工作座谈会,随后水科院紧急部署《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的编写。此时虽正值端午佳节,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相关科研人员纷纷放弃节假日,回到工作岗位,针对水产旱情,就水质调控、科学投喂、病害防控、苗种补放、质量安全等环节,编写技术应对措施,仅用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水产养殖抗旱实用技术手册》编写工作,于6月6日在农业部网站及时发布,并开始向受灾渔民发放。同时,10余位专家参加农业部抗旱减灾科技指导小组,赶赴生产一线指导生产,编写了《干旱对渔业的影响报告》、《干旱期间水产养殖技术问答》等技术资料,提出了防止旱涝急转的应对措施。积极协助农业部和地方主管部门应对渔业生产中的突发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渔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四、参与溢油事故调查评估,为维护渔业、渔民权益提供科学依据
6月初,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截至8月底,共造成6200 km2的渔业水域受到污染,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害,对相关水域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在农业部统一部署下,水科院及时启动应急反应,积极采取行动,参加联合调查组到蓬莱19-3油田进行现场勘查,多次派技术人员对溢油事故现场及影响水域进行调查,监测溢油事故影响海域水质与渔业资源状况,赴河北省乐亭、昌黎等地调查养殖生物死亡原因,对长岛养殖区及周边海域进行调研与监测,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水科院组织和参加事故专题研讨会十余次,完成了《“塔斯曼海”溢油事故应急处理及索赔案》、《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爆炸泄漏事故及索赔概况》等国内外溢油索赔案例分析,撰写了《渤海溢油事件石油烃类物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初步报告》等专题报告。根据调查结果以及溢油事发海域天然渔业资源调查历史数据,撰写了《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报告》和《蓬莱19-3油田溢油对河北辽宁部分区县养殖生物损害评估报告》,为渔业主管部门开展溢油事故造成天然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业损失索赔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相关工作得到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和牛盾副部长的肯定。
五、成功选育10余个新品种,为产业发展添活力
种质是发展现代渔业的核心和基础。“十一五”期间,水科院共培育出“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杂交青虾“太湖1号”、中国对虾“黄海2号”、松浦镜鲤、长丰鲢、福瑞鲤、大口黑鲈“优鲈1号”、斑节对虾“南海1号”、“丹法鲆”和牙鲆“鲆优1号”等10个水产新品种。2011年,又有松浦红镜鲤和全雌牙鲆2个品种通过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一批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和规模化养殖示范,为优化我国水产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产增收,推进我国水产良种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推动了我国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中,杂交青虾“太湖1号”作为国内外首个人工培育的淡水虾蟹新品种,具有个体大、产量高、抗病力强等特点,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青虾主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示范推广,累计繁育虾苗2473.97亿尾,示范推广面积699.61万亩,实现总利润87.81亿元,促进了青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成果获2011年度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通过传统选育技术和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培育出的大口黑鲈“优鲈1号”新品种生长快、高背短尾畸形率低,具有明显的养殖优势,近两年,在广东、江苏、浙江、湖南和四川等省份进行池塘养殖技术示范及推广养殖,累计推广养殖面积9.23万亩,新增产值9.09亿元,新增利润3.96亿元,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国内首批OIE水生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落户水科院,技术支撑上水平
2011年5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批准了以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病害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为依托申请的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两个OIE参考实验室。这是我国大陆首批获得OIE认可的水生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OIE参考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水科院在相关病害诊断与防控方面的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为国内和国际的对虾生产和贸易过程中疫病控制提供监测平台与技术保障,进一步提升了支撑行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黄海水产研究所病研室长期以来致力于对虾病毒病研究,最早发现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报道了其传播途径,建立了快速诊断技术。近年来,该实验室围绕WSD和IHHN等多种对虾病毒病,建立了11项诊断技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研制了12种病原现场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对全国沿海对虾养殖产业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查明了7种重要的对虾病毒在我国存在情况,揭示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与宿主细胞识别的分子机制,筛选出数种对病毒病有防治作用的抗病微生物菌株,探索了微生物增强的生物絮团防病健康养殖新技术,技术成果应用到我国主要对虾养殖企业、检疫系统和科研单位,对全国水产病害控制技术推广系统以及养殖企业开展了大量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为支撑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OIE参考实验室的建立,提高了我国水生动物健康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水科院进一步为国内、国际水生动物疫病检测与控制的提供技术支撑。
七、科技援疆援藏有措施,引导边疆渔业双好又快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业部和科技部援疆援藏精神,充分发挥科技优势,2011年,水科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援疆援藏工作,切实帮助和支持新疆和西藏渔业发展。分别与新疆签订对口援疆协议,与西藏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从渔业发展规划、资源调查与保护、人才培养与交流、项目规划与申报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全面开展对口援疆援藏工作,引导新疆西藏渔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道路。2011年,在技术上继续支持当地开发土著品种的同时,积极推广适宜新品种,先后向新疆无偿赠送55万粒哲罗鱼卵(价值55万元)和150万尾松浦镜鲤鱼苗,不断优化新疆渔业养殖结构,促进冷水鱼类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完成西藏首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援建工作,无偿为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供水产养殖装备,大力提升西藏渔业装备水平。先后举办了“全疆冷水性鱼类养殖技术培训班”和“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培训班”,为新疆12个州、市渔业单位培训技术人员37名;安排西藏农科院技术人员到院学习培训;不定期组织渔业资源、水产养殖、渔业装备等领域专家赴疆赴藏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帮助培养和壮大新疆西藏渔业技术力量。
八、授权专利数量创历史新高,支撑产业发展添后劲
2011年,全院获得专利授权278项,其中发明专利185项,均创历年新高,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了全院“十五”与“十一五”的总和,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授权专利覆盖了渔业生态环境、水产养殖技术、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病害防治、渔业装备、水产品加工等多个学科领域,为解决渔业相关领域生产和科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在注重知识产权创造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专利的转化应用方式和途径。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对虾多性状育种制定选择指数方法”发明专利技术作价150万元与社会资本参股合作创办企业的方式转让,用于支持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等种业发展。东海水产研究所“青蛤室外工厂化育苗方法”、“扇贝即食制品加工方法”、“渔用菱形网目经编网片修补方法”等发明专利通过区域排他实施许可方式转化应用,改进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应用。近年来,水科院一批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服务于渔业经济建设,对于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首次开展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产品现场验证,推动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
为提高水产品药残现场快速检测的准确度和稳定性,进一步丰富水产品药物残留现场监管手段,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水科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国内首次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产品筛选验证工作。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人员、渔政执法机构人员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专家组成评判专家组,对各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质检机构推荐的14种药物残留快速检测产品进行氯霉素、孔雀石绿及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产品进行现场验证,筛选出了灵敏度好、准确度高、稳定性强的可应用于养殖生产现场检测的快检产品,指出了部分快检产品存在的缺陷,为快检产品生产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优化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指导;提出了不同品牌和类型快检产品的应用范围建议,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了快检产品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等信息,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和质量。本项工作为推动各地实施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现场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成功创刊,搭建专有交流平台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在2011年成功创刊。该刊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刊载我国渔业领域质量安全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技术资讯及政策法规,搭建渔业质量与标准工作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渔业质量和标准工作水平,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的创立,是水科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和学科建设工作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专有交流平台。该刊已经发行3期,重点打造了质量安全监管、学科建设、检验与检测、渔业标准化、质量认证等特色栏目,促进我国渔业领域质量安全和标准等方面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技术资讯、政策法规以及管理思想的沟通,扩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研究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学科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