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重庆农业农村工作七大亮点揭晓

日期:2021-01-25 11:09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扛责任,保供给

  粮食产量达到1081万吨,单产平均提高到359.92公斤,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全市上下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扛稳、扛牢重要农产品供给担子,稳定产量、调优结构,切实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

  粮食产量达到1081万吨,单产平均提高到359.92公斤,创历史新高;蔬菜、水果、禽蛋分别实现产量2092.6万吨、476.4万吨、43.52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17.6%、28%、14%,蔬菜年净调出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在战“疫”战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基础,补短板

  全市7929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建成1007个美丽宜居乡村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人居环境整治、农产品仓储保险冷链物流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积极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服务中存在的“痛点”“堵点”,让广大农村跟得上发展、留得住乡愁、遇得见未来,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紧扣“6+3”重点任务,积极实施“五沿带动、全域整治”,持续推进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全市7929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9%,已建成1007个美丽宜居村庄。

  ——农业生产持续增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面积突破1251万亩,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7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示范推广优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高素质农民突破20万人。

  战贫困,奔小康

  累计发展扶贫产业843万亩,超过85万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产业扶贫显成效。全力实施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加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大产业扶贫行动”,推动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覆盖,全市贫困区县共发展特色产业843万亩,实现产业到户覆盖贫困农户37万户、覆盖贫困人口近百万人,其中超过85万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狠抓利益联结,培育涉贫农业龙头企业1856家、农民合作社7734个,带动贫困户20.3万户。

  ——多种方式促增收。累计建成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30个,全市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经济实体达38.4万户,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2.3万人。

  显特色,树品牌 

  持续打造市级区域公用公益品牌“巴味渝珍”,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

  近年来,全市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

  ——特色产业稳步壮大。大力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十大特色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达到4500亿元。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健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追溯点达到4460个,实现全市所有兽药生产企业二维码追溯管理100%覆盖。主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全市绿色食品有效数排名全国第五,地理标志产品产量较“十二五”末增长1.75倍。

  ——聚力打造品牌农业。持续打造市级区域公用公益品牌“巴味渝珍”,推荐忠县柑橘、梁平柚、巫山脆李等11个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0个农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有效期内名牌农产品483个。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展商和采购商数量最多、展品品类最全的一届农产品交易盛会。

  ——产业融合步伐加快。目前,重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92家,重点打造以柑橘、柠檬、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等产业链,构建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生产要素相互渗透、经营主体协调共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近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抓振兴,起好步 

  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部署的251项重点任务、71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98.1亿元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山城人民的真抓实劲、敢抓狠劲,善抓巧劲、常抓韧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重点任务、项目圆满完成。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部署的251项重点任务、71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98.1亿元,总体实现预期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2项国家考核任务、23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35项重点任务有力有效推进。精心组织开展乡村振兴“6+5”试验示范,启动首批20个乡村振兴市级示范镇村建设。乡村治理三级试点示范扎实开展。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持续推进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做好退捕渔民安置转产工作,持续开展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四清四无”大排查行动。持续巩固“大棚房”清理整治成果,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

  ——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全市社区(村)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深入推进了农村地区“雪亮工程”建设,基层党组织管理,持续推动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

  促融合,共发展 

  国家级城乡融合试点顺利启动,“双城记”全面唱响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同城化、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开局起步。国家级城乡融合试点顺利启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村民小组通达通畅率分别达到97.2%和73.8%,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7.5%。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9∶1下降至2.45∶1。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发展。推动产业园区联建和产业抱团发展,涪陵区国家(榨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东坡区国家(泡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战略协作,推广青菜头新品种400万亩以上。潼南、大足、安岳将携手共建中国最大柠檬产业带,约占中国柠檬总面积总产量90%。

  ——“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形成。科学谋划“一区两群”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改革、乡村建设等,以实施“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一区两群”现代山地高效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柑橘、榨菜、柠檬、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面积累计达到3100万亩。着力推进“一区”高质量发展,“两群”生态化、融合化发展,加快促进“一区”与“两群”协调联动、整体提升。

  添活力,增后劲 

  “空壳村”即将全面消除,103万名农民成为股东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正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深入推进。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了“确实权、颁铁证”。累计流转土地1529万亩、流转率44.1%,适度规模经营1279万亩、集中度37.5%,土地经营权有效放活。合川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推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整市试点任务顺利完成量化集体资产350亿元,99.6%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登记赋码。目前,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已全面消除,全市98.4%的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即将全面消除。

  ——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扩面深化。3年来,累计在591个村开展试点。累计入股耕地、林地92万亩,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4.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0亿元,103万名农民成为股东,其中贫困人口11.9万人。促进试点村农民人均增收510元,改革红利加快释放,日益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良好成效。全市累计发展合作社3.54万个,家庭农场3.26万家,累计创建国家示范社226家、市级示范社1213家。

  ——农村金融服务全面创新。实现了行政村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100%,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生活便利性显著提升,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稳步发展,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1608.12亿元,累计交易地票33.27万亩、651.51亿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