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咸阳:产业扶贫有实招

日期:2020-03-27 09:39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阳春三月,在淳化县卜家村高效农业产业园的西红柿大棚内,只见个大溜圆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甚是喜人。大棚内随处可见村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与以往不同,今年大家都间隔较远,各自忙碌。该产业园建于2018年5月,主要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9座,净收入可达2.5万元,带动贫困户100户,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举措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产业扶贫受益总户数67391户,受益人数达到23.5万人,贫困户产业收益达5.35亿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5%。

  主导产业“嵌户入链”提高“造血功能”

  3月初,旬邑县土桥镇镇头村村民焦公社一早就来到村头的苹果园为果树修剪枝条。

  2012年,焦公社为给妻子看病,债台高筑。2014年,他又遭遇车祸,右半边面部骨折。就在他一筹莫展时,陕西第一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扶贫企业入驻镇头村,开始与镇头村群众探索合作经营,推进产业扶贫,让群众充分享受“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焦公社如今以土地入股,成为一名“股份农民”。“除了有土地流转费用外,每月在果园打工还有固定收入。如今,我不但脱了贫,还给儿子娶了媳妇,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焦公社说。

  近年来,咸阳市紧抓省上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实施机遇,扎实推进《咸阳市加快果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7个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壮大行动。数据显示,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咸阳市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产业收入占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80%。

  集体经济加快增收步伐

  3月2日,记者走进长武县昭仁街道办大东庄村“光伏农场”产业园,一排排崭新的光伏发电板已并网发电;光伏发电板之间的地里栽种了绿油油的香椿苗,长势良好;光伏发电板的一侧建有现代化散养鸡鸡舍,土鸡在田间地头悠闲地吃虫吃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据介绍,该园区占地65亩,是全县目前规模最大的“光伏农场”,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2.1兆瓦,涉及4个镇21个贫困村,是集“光伏发电+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就业”于一体的现代绿色产业园,预计每个贫困村每年集体经济可实现增收10万元。

  “‘光农互补’模式一举多赢,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共带动大东庄村45户贫困群众入股华东康元养殖专业合作社,预计人均年增收9500元。”大东庄村第一书记王争琦说。

  按照“搭平台、建组织、广覆盖、促合作”的要求,咸阳市采取村企联建、村村联合、基地连村等方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全市注册农业合作社达5838家,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或互助资金组织935个,参与产业扶贫市场主体903个,与34125户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大数据让脱贫攻坚如虎添翼

  3月6日,跟随咸阳精准扶贫手机APP导航提示,记者来到乾县灵源镇大王村贫困户计宏刚家里。他激动地说:“以前生病都不敢住院,现在不怕了,前段时间看病,费用报销了近90%。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咸阳精准扶贫手机APP是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应用软件,通过对扶贫脱贫过程的可视化、数字化和动态化管理,让扶贫对象、帮扶措施更加精准,使帮扶干部掌中有了“百事通”、贫困户手中有了“服务站”,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群众少跑腿”。

  “从APP上能清晰地看到贫困户家里的全景、产业发展及收入情况。”闻讯赶来的大王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魏国平说,“现在统计数据更方便了,也腾出了更多时间跑田地、进家门、搞服务。”

  截至目前,精准扶贫手机APP累计访问量164831人次,用户总量12812个,已筛选出预警脱贫户37722户。

  “尽管当前咸阳市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扫尾阶段,但4个国定贫困县、7个非国定贫困县市还有脱贫任务,咸阳将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建立健全防返贫机制,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咸阳市委书记岳亮坚定地表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