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太阳能路灯,村民走夜路就方便多了,‘第一书记’真给俺村办了件大好事!”“七一”前夕,调兵山市晓南镇宋荒地村党支部书记刘春成说。
一年前,30名来自铁岭市直机关的优秀干部,被选派到软弱涣散村任“第一书记”,开始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到宋荒地村任职的李晓强,正是其中一员。
虽然“第一书记”任期不算长,但群众提起他们,说得最多的只有两句话——“让他多待两年”、“共产党好”。
这一年,“第一书记”到底干了些什么,让群众赞不绝口?请看记者的调查——
他来了,村干部拧成了一股绳
抓住关键,建好村级组织,是“第一书记”要干的第一件大事。一年间,他们为任职村留下一个带不走的坚强党支部
让刘春成高兴的还不只是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第一书记”李晓强到村任职后,白天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忙碌,晚上挨家挨户走访。面对落后的村容村貌,他精心研究帮扶方案,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彻底改变了宋荒地村的落后面貌。
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群众,抓班子带队伍,健全完善村“两委”工作议事、“党员活动日”、“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制度,大大增强了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年,30名“第一书记”在努力。
到村里任职没多久,李晓强就把以前“各拉各套、各唱各调”的村支书与村主任拉到一起谈心,看到“小李书记这么为我俩、我们村费心费力”,二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表示“要把工作干好!”
开原市中固镇梁家台村的 “第一书记”刘宇,到任后从解决村党员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入手,在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中发展了3名预备党员和7名入党积极分子,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最终让这个“矛盾村”变成了“零上访”的和谐村。
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来到田间地头、村民身边,从初来乍到村民冷眼相待到任职期满依依惜别,每位驻村“第一书记”都经历了人生中颇有“成就感”的一段美好时光,更为任职村留下了一个带不走的坚强党支部。
他来了,村民甩掉了穷帽子
抓住重点,帮村里念好致富经,是“第一书记”要做的另一门功课。一年间,他们帮任职村累计增加收入1800余万元
富民强村,毫无疑问是“第一书记”要完成的另一项重点任务。一年来,他们共帮助薄弱村制定发展规划84个,确立主导产业128个,上致富项目65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9家,累计增加经济收入1800余万元。
“第一书记”刘宇来了,一方面联系开原市林业局帮任职的梁台村经销苗木,一方面制作苗木花卉销售网站,借助“互联网+”解决村民手中的滞销树苗。同时,他还协调建起“开原市万民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短短一年,全村村民种植的苗木不再愁销路,收入大幅增加。
和刘宇一样大展拳脚的“第一书记”还有不少——
铁岭县熊官屯镇文家沟村的赵铁恒出谋划策,2014年村里的瓜农户均纯利达5万元以上,个别达到了10万元。铁岭县蔡牛镇石家村的卢玉刚,带领村干部组织村民进行玉米、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与红鼎农业信息、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开展全面合作,率先在全镇建立了第一家合作社信息点。
积极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村情上致富项目……这一年,“第一书记”都很忙。
他来了,村里设施变样了、民风变好了
抓民生统筹兼顾,共建文明新村,对“第一书记”来说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民生问题,是他们一直牵肠挂肚的大事
民生问题无小事。为落实好铁岭市委领导走村调研时确定的民生项目,让村里的党员群众有一个舒适的活动场所,昌图县老城镇长青村“第一书记”邢志勇多方协调17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一个8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铺设了3.8公里村级水泥路、修建了1座田间作业桥。如今,每天傍晚,村民们都会来到1600平方米、崭新的休闲文化广场上健身娱乐。
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难题,到铁岭县平顶堡镇下屯村任职的“第一书记”韩冬,积极协调水毁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农桥1座,河道清淤750米。开原市八宝镇北花楼村“第一书记”冯宇瑶,通过“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为北花楼村修建道路1770米。
一年的下派挂职锻炼,“第一书记”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一言以蔽之,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效改变了后进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