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绿水青山“三重变” ——探析渝水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日期:2015-06-17 00:00 作者:吴红忠 刘 萌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渝水一脉,奔放的袁河水如玉带般蜿蜒东去,与崛起的仙来新城相映成趣,别有韵味,路上错落有致的乔木、灌木在微风中摇曳,漫步其间的人们悠闲自得。水更清,天更蓝,山水灵动似画描。

  置身同样的土地,领略不一样的风景——这是如今人们对渝水山川河流、生态环境变迁最直观的感受。近年来,渝水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激发出更强的生态竞争力,藉此走上了适应新常态的新路径。

  一变:发展观为生态转身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发展观,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往往具有决定性、全局性、长期性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该区面临着一道发展观考题——是不顾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换来一时数量的增长;还是在生态保护中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质的飞跃。该区选择了后者,以此适应新常态,刷新发展观。

  在绿色发展的指挥棒之下,该区坚守“保住天蓝地绿水清也是政绩”的理念,采取最严厉、最严密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监管,完善了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目前,吉烨煤化关闭转产,金珠、泰利、博凯等企业治污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国控重点污染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顺利开展。

  同时,该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为经济科学发展把好准入关,守好“环保门”,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发展,认真扮演着“过滤器”的角色,不让“新污染”进城,消灭存在的“老污染”。

  二变:工业打出“绿”字牌

  适应新常态,生态工业是首要一关。必须要让工业“绿”起来。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该区产业结构偏重,钢材、化工、和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据了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定比例,其中有一些项目涉及污染,能耗较高。

  绿色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转向生态工业,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或淘汰或提升。绿色发展,必须通过对整个经济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改造,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形成新型产业链。

  面对现状,一大批适应不了的中小化工企业被关停,环境倒逼之下企业唯有转型升级。南方建材是该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之一,这个担负新钢集团公司钢铁渣“零排放”重任的老牌建材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开发出钢渣微粉新产品。该公司负责人说:“为让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我们主要在科研方面下大力气,钢渣微粉新产品符合国家扶持的绿色环保产业要求,生产出来的钢渣微粉销往外地,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绿色态势之下,该区工业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今年1—4月,全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25亿元,同比增长9.5%。

  三变:治污治出美丽乡村

  相比城市里的点源污染,由养殖场、农药、化肥到农村生活垃圾带来的面源污染治理难度更大。绿水青山要成为新常态,该区唯有重拳出击,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一头猪一天要产生数十斤猪尿猪粪。作为重要的生猪养殖地,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畜禽粪便排放,是攻克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一关。去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辖区范围内养猪场布局以及规范养猪场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该区研究出台了《渝水区生猪养殖业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并成立小组,积极开展养猪污染治理生态化改造专项工作。目前已整治、改造规模养猪企业39家,养殖户58户,关停搬迁养猪场15个。

  农业生产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会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现在该区不少地方农民逐渐接受了化肥农药逐步减量化的新生产方式。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使用等农药化肥减量技术、措施和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熟悉。

  与此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该区大力推广“农村清洁工程”,打造秀美的乡村环境,目前,姚圩垃圾中转站和水北、南安等10个垃圾屋全面建成。去年被评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县(区)”。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现在到渝水农村走走,常会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保护并发展好绿水青山,正在成为该区的新常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