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红灯映照秀美农家——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大山河屯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启示录

日期:2014-10-28 10:34 作者:史俊颖  来源:四平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奶奶,咱家咋没挂上大红灯笼呢?”小孙子仰着小脸问。

  “还不是因为你那些玩具在炕上乱摆乱放。”奶奶嗔怪着逗着孙子。

  “那我现在就收拾起来,我不要玩具了,我想要大红灯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男孩麻利地收拾着玩具。

  祖孙俩说的大红灯笼,是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营盘村大山河屯为激发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积极性想出的“新招”——评选“干净人家”。村里经过检查评选,谁家评上就在谁家门前挂上印有“干净人家”字样的大红灯笼,一下子就把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鼓动起来了,清扫房间、打扫庭院;转移柴草垛、拆除乱搭乱建;扒旧墙、建新墙、打水泥地面;粉刷住房、换瓦换盖……村民们知道,要大红灯笼就是要脸面。

  推车推走了柴草垛

  环境整治前,多数农户都把玉米秸秆堆放在庭院,求的就是取柴方便。环境整治伊始,村屯干部为了营造整洁的庭院环境,反复动员农户把柴草垛挪出庭院,却收效甚微。怎么办?他们先是选出可以堆放柴草垛的地点,然后为主动挪出柴草垛的农户购买一台手推车,来解决远距离拉柴草所带来的不便。村民张福祥感慨地说:“小推车不值几个钱,可它比行政命令好使,村里都做到这样,咱还有啥理由不挪。”村委会主任刘聪感慨地说:“做群众工作既要堵,又要疏,“呛茬”的事情咱不能干。”

  扫帚虽小份量重

  看到村民们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一天比一天高涨,刘聪脸上挂满了喜悦。他跑到镇里自己掏钱买回了150把大扫帚,回到屯里立刻用大喇叭喊话:“一、二社村民请注意了,现在发给每户一把大扫帚,干啥用的你们都知道,请抓紧派人来取……”村民陈庆林掂量着拿到手里的扫帚,情不自禁地说,份量可不轻啊!有人问刘聪,咋想起自己掏钱给大家买扫帚?刘聪很自然地回答:“镇里开会说了,村里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这不仅仅是方法,更是力量。

  集体主义思想不能丢

  环境整治,改变了大山河屯的模样。尤其是西河广场建设,让老百姓高兴不已。为了维护广场内的卫生环境,家住广场附近的村民主动承担起了清扫任务。村民李永华看到广场缺少垃圾桶,主动找到刘聪:“二姑父,我看广场应该放两个垃圾箱,咱俩一人买一个呗。”刘聪听了又高兴又感动,感动于村民们对于集体的这份热情。几天后,两个单价超过600元的垃圾箱安放在广场边。当有人夸奖李永华时,他答到:“到啥时候,集体主义思想也不能丢。”

  屯里有常年保洁队

  “生活垃圾随处倒,屯里环境好不了,统一管理没有钱,前清后脏很自然,区里财政补贴点,农民参与才长远”。就是这样一段顺口溜,说服了村屯干部和全体村民。今年7月,大山河屯成立了常年保洁队,一社李家学、二社陈庆华愉快地当上了保洁员。每人每年工资标准4500元,一部分来自区里财政补贴,一部分来自农民上缴,每户每年24元。主要负责清运各家各户生活垃圾的集中倾倒和填埋。可别小看这支只有两个人的卫生保洁队,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各家各户交点钱,农民的参与意识在转变;每家每户都把生活垃圾装进桶、装进袋,农民的卫生习惯在改变;分户整理、集中清运、定点填埋符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条件,村民的居住环境在改变。

  大山河屯的环境整治工作只是叶赫满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叶赫满族镇所辖的13个村、118个自然屯,每个村都打造了一个像大山河屯这样的模范典型。为此,叶赫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2014年,叶赫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共投资1067.68万元,修建围墙12335延长米,新建广场5个,栽植绿化树木25万余株,种植花卉95公里,治理河道护坡2580米,新修和维修公路4.14公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