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湖北省拟据市场导向调整棉产区种植结构

日期:2014-03-14 16:43 作者:董育雄 钟平 张劲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荆楚网消息  3月14日,记者获悉,湖北省农业厅近日下发了《湖北省棉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披露,湖北省拟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效为目标,因地制宜,调稳结合”的原则,调减棉花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稳定优势主产棉区,优化棉田布局;发展现代植棉科技,提高棉花生产效率和效益。

  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4年结束,国家棉花库存达到1100万吨,占全球库存的60%,2014/2015年还要进口200万吨左右,预计每年棉花消费量在900万吨左右,因此,国内棉花产销矛盾十分突出,2014年将是中国开启棉花去库存的一年,市场预期棉花价格下行。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明确发出了棉花生产调整信息,棉花不再执行临时收储政策,只在新疆棉区开展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湖北省作为长江流域最大棉区,应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棉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之棉花供求矛盾突出,国家不能保价保量收购,棉农植棉风险较大,特别是低产分散多灾棉区,效益更难以实现。调整棉花产区种植结构,有利于减缓供需矛盾,既可发挥主产棉区生产优势,又可发展粮食等投入较少、机械化程度较高、收益保障较好的作物,促进农民增收。以主动适应市场的政策导向和科技手段调整棉花产区种植结构,有利于建设棉花优势产业带,加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植棉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有利于优势主产棉区的生产稳定和棉花生产、流通、加工、贸易全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棉花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棉花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本轮调整将按照“调减、稳定、改种、提质”的思路搞好棉花种植结构调整。 其中包括:重点调减单产水平低于80公斤的低产、分散棉区; 稳定单产90公斤以上的集中优势主产棉区和亩效益2000元以上高产、稳产和高效棉区;水源条件较好、地势较低、易涝或“两萎病”病害较重的调减棉田宜改种水稻,按油菜-中稻、小麦-中稻或双季稻模式种植;水源条件较差的岗地坡地宜改种玉米、大豆或花生,按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玉米(大豆)和春玉米-夏秋玉米模式种植;积极探索改种蔬菜、瓜果和果树等高效作物。提质是提高棉花产业素质。在优势主产棉区和高产高效棉区加强高产创建项目建设,优化集成植棉高产栽培技术和示范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适度发展间作套种西瓜和玉米等高效作物,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和植棉效益;此外提高改种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粮食作物和高效作物的生产水平与效益,切实做到调棉增粮,调棉增效。

  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全省各地要高度重视今年棉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工作,要加强宣传发动,总结推广结构调整中好典型、好做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调整棉花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用好部省棉花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加大向植棉新科技推广应用的倾斜力度,促进棉花生产技术现代化进程。 认真办好各种改种示范样板,加强产销衔接,保障改种作物产品适销对路,增产增效。继续认真抓好棉花主产区新技术和调减区替代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总结推广一系列适宜我省棉花种植结构调整后的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技术。在棉花主产区,完善麦后棉、油后棉为主的种植模式与栽培技术,开展适合机械直播、机械管理和机械化采收的早熟棉生产技术试验与示范;在棉花调减区,因地制宜开展新型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重点推广油菜中稻、小麦中稻和双季稻模式,探索春玉米-秋玉米,春玉米-晚稻,春玉米-蔬菜、大豆-秋玉米等高效替代种植模式,研究提出替代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