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吉林农民渴望更多科学种粮“良法”

日期:2014-03-06 16:47 作者:王猛 来源:新华社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我们是专程来咨询高产方法的。”近日,记者在吉林省农安县农资市场采访时看到,巴吉垒镇东铁村农民于海龙正与同乡和化肥经销商交流。

  47岁的于海龙已种地25年。去年种植的9公顷旱田,每公顷产量2.7万斤。“这是我家单产最高值,除了选好种子、正确施肥以外,科学种粮的方法很重要。”于海龙说。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农安,像于海龙一样尝到“良法创高产”甜头的农民,对粮食稳产高产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一些农民表示,最近几年,由于接连遭遇风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受到影响。

  前郭县王府站镇王府村种粮大户朱月海是农业科技的忠实“粉丝”。“我们最想知道,面对自然灾害该怎样应对。”他说。

  于海龙告诉记者,像测土配方施肥、高光效种植等这些国家推广的农业科技,在没遇到自然灾害情况下可实现稳产。如果想连年增产,还要学习更多办法。

  调研中记者发现,现在越来越多农民关注粮食单产。在平常聊天时,“高产”已成为农民之间互相攀比的资本。

  “专家告诉我们,通过‘良法’把地伺候好,这产量还能提高。”于海龙说,“我就是想看看,这一公顷地到底能打多少玉米。”

  2013年,吉林省粮食单产达988.49斤,高出全国单产271.59斤,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位。

  吉林省农委农业处处长张永林认为,一方面国家在逐渐加大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而另一方面,农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逐渐主动,学习热情很高。

  对于困扰很多农民的补苗难题,于海龙就找到了好方法。把单粒种子放在10厘米长的秸秆中,播种时将其插入土壤。经过最近几年尝试发现,秸秆内种子发苗效果比种在大地里好。

  于海龙说,将该方法用于后期补苗,至少可实现粮食增产10%以上。

  许多农民表示,原来多上化肥多打粮是为解决温饱问题。曾经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一公顷玉米一年使用化肥20袋(1吨),超出正常施肥量的两倍以上。

  过量施肥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现在农村富裕了,生活有保障了,我们更希望通过科学方法实现粮食高产。”农民们说。

  国家对于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鼓励政策让种粮农民看到希望。国家政策好,粮食收购价格高,农民种粮有盼头,有动力。

  尽管仍有一些农民通过逐年加大施肥量来提高粮食产量,但越来越多农民主动依靠科技种粮。

  于海龙说:“目前我用的是缓释肥,下一步我准备研究一下生物质肥,希望能把我家地也打造成高产示范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