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17 > 第2期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垦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日期: 2017-02-20 11:18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广州、南京市农垦管理部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确保“十三五”期间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更好发挥新时期农垦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部

               2016年度1223

 

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农垦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等,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成就与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垦立足自身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强化发展措施,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6902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8%2015年营业总收入7062亿元、利润162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98.3%12.0%

(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33亿斤,比2010年增加142亿斤,增长24.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田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89.0%62.6%,比2010年提高5.0%3.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0%,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农产品加工、服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一、二、三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34.6%39.7%25.7%调整到2015年的25.6%45.4%29.0%,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79亿元,服务业营业收入31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887亿元和162亿元。

(四)大粮商培育初现成效。联合联盟联营战略快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农垦种业、天然橡胶、乳业、辣木等产业联盟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垦乳业、天然橡胶科技、天然橡胶种业等“中垦”系列公司相继成立,农场联盟、教育联盟、品牌联盟等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中垦种业、粮食、物流、融资租赁等股份公司正在加紧筹备,垦区间、垦地间资源资产整合重组步伐加快。

(五)对外合作有序推进。走出去基本覆盖全产业链,并逐步向资本运作等金融领域延伸,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5年底,已有21个垦区在4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106个合作项目,境外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五年间累计境外投资达到255亿元,2015年境外总产值480亿元,利润2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8倍和22倍。

(六)民生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农垦人均纯收入达到14629元,比2010年增长77.7%,年均增速8.0%。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4.0%96.3%116个贫困农场实现整体脱贫。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危房改造完成160万户,530万职工群众实现安居。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七)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革扎实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健全。土地资源保护更加有力、利用更加高效。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出台,新时期农垦战略定位更加明确,方向和路径更加清晰。

1  “十二五”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

规划目标

实现目标

2015

年均增速%

2015

年均增速%

农垦生产总值(亿元)

5200

9.0

6902

11.8

粮食总产量(亿斤)

650

2.0

733

4.4

天然橡胶产量(万吨)

80

3.8

82

4.2

棉花产量(万吨)

150

1.1

175

4.0

糖料产量(万吨)

850

2.1

718

-1.3

牛奶产量(万吨)

470

5.2

369

0.2

肉类产品总产量(万吨)

350

6.6

255

-0.1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160

7.0

152

5.8

人均纯收入(元)

11600

7.0

14629

8.0

出口商品供货总额(亿元)

870

10.0

823

8.7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2770

5.4

2838

5.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88

[4]

89

[5]

城镇化率(%

52

[5]

52

[5]

注:1.[ ]为五年累计数。

   2.受结构调整、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部分指标未达预期目标。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农垦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国际农业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农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布局的步伐加快、影响增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主要农产品价差拉大,国内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凸显,转方式、调结构更加迫切。这对农垦示范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赢得农业国际竞争主动权提出了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现代农业建设加速推进,农业整体竞争力逐步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发展的基础和环境良好、潜力巨大;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出台,改革全面推进,为农垦发展提供了不竭源动力。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农垦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仍需加强,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发展、民生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判断,农垦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必须主动适应和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引领作用,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对内对外合作,推进资源资产整合,强化基础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充分发挥农垦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服务大局。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整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做大做强农垦经济。

3.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夯实创新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强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加快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形成发展新动能。

4.坚持统筹兼顾。着眼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当前与长远、产业与民生、国内与国际,聚焦优势产业,补齐短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5.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农垦发展的突出地位,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产业、民生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围绕垦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

2020年,农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更加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垦国际大粮商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资源掌控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大幅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2  “十三五”时期全国农垦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5

2020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1.生产总值(亿元)

6902

9700

7.0

  2.营业总收入(亿元)

7062

10000

7.2

二、科技水平

 

 

 

  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9

63

1.3

  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89

90

0.2

  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5935

6500

1.8

  4.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

26.5

30

2.5

三、主要产业

 

 

 

1.粮食

 

 

 

   播种面积(万亩)

10386

10000

---

   总产量(亿斤)

733

750

0.5

   商品率(%

91.2%

93%

0.4

2.天然橡胶

 

 

 

   种植面积(万亩)

648

650

0.1

   干胶产量(万吨)

31

36

3.0

   加工量(万吨)

38

50

5.6

四、民生建设

 

 

 

  1.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

14629

20000

6.5

  2.国有在岗职工年均收入(元/年)

30553

40000

5.5

  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4

94

0

  4.医疗保险参保率(%

96

96

0

  5.累计改造危房数量(万户)

204

246

3.8

第三章  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结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强化防灾减灾,巩固、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一、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以粮食、天然橡胶、乳业、种业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设施功能完善、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低产老龄胶园更新改造,完善胶园基础设施,建设特种胶园,打造高产、稳产、优质的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完善养殖设施设备,推进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质奶源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制种,打造一批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源头可溯、质量可靠的现代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棉花、糖料、肉类、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专栏1  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重点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辽宁、江苏、吉林、江西、湖南、河北、安徽等11个垦区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

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在广东、云南、海南等垦区建设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70万亩,其中高标准胶园45万亩,特种胶园25万亩。

优质奶源基地:重点在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广东、河北、宁夏、新疆等垦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示范场100个;重点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垦区建设优质青贮饲料和苜蓿种植基地10个。

现代化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在黑龙江、江苏、安徽、上海、湖北、河南、甘肃、宁夏、新疆等垦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种子生产基地。

二、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定小麦、水稻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品质。减少“镰刀弯”地区内垦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稳定黑龙江、内蒙古垦区油用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食用大豆生产,开展粮豆轮作。稳定天然橡胶种植面积,提高胶木兼优品种比例,发展胶园间套种。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推进奶牛养殖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广优良品种,提升生鲜乳产量和品质。稳定发展生猪、禽蛋生产,扩大肉牛、肉羊养殖规模。加快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牧草种植,增强饲料供给能力。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品质量水平。依托垦区资源优势,发展名特优稀新热带作物、优质特色杂粮、木本油料、竹藤花卉等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效益。

三、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开展大中型水利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做好蓄水、防洪、灌溉、除涝、水土保持等工程。增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植物疫情监测网络,指导防控工作;开展农作物病虫害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强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及调运条件建设,完善应急机制,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和措施,提高应对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四章  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加大农业机械装备与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农垦企业为主,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信息资源、科技成果共享,推进技术合作、联合攻关,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农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突破现代农业核心技术。围绕优良品种研发,加快建设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加快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组装集成及成果转化。

专栏2  科技创新平台

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在产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垦区建设水稻、小麦、天然橡胶、乳业等农业技术创新中心。

种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在黑龙江、上海、重庆、湖北等优势垦区建设水稻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河南、安徽等优势垦区建设小麦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在黑龙江、甘肃、宁夏、新疆等优势垦区建设玉米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在黑龙江建设大豆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新疆建设棉花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广东建设天然橡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北京建设奶牛育种科技创新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重点在黑龙江、上海、江苏等优势垦区建设水稻科技创新工程中心;在安徽、江苏、河南等优势垦区建设小麦科技创新工程中心;在海南建设天然橡胶科技创新工程中心;在上海、北京等优势垦区建设乳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

二、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研发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小麦、水稻、玉米新品种和抗逆高产的胶木兼优橡胶树新品种,改良高产奶牛和乳肉兼用牛品种,积极推进棉花、大豆、甘蔗等优良品种研发。开展粮食绿色增产、节本增效等生产关键技术和现代储备、精深加工、高效节能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节粮减损等产后环节技术创新。加快特种胶生产、智能化采胶等天然橡胶技术研发。强化奶牛高效安全养殖、奶产品质量控制、冷藏保鲜、婴幼儿奶粉配方等乳业技术创新。加快全株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等饲料高效生产技术研发。

三、加大农业机械装备与信息技术应用

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建设标准化机务区,创建农机标准化农场,大力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重点抓好水稻、棉花、马铃薯等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甘蔗机种机收技术,主攻薄弱环节,推进垦区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机械化。加快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物联网、智能控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快推进信息进场入户,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第五章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巩固提升一产、拓展强化二产、大力发展三产,加快实施农垦国际大粮商战略。建设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一、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围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现代化、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在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垦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基础,拓展精深加工、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渔业垂钓、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示范农旅深度融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富场。在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建设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

专栏3  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在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具有较强度假氛围和市场吸引力的垦区,选择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自然人文有特色的农场,创建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

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50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强化精深加工集成技术应用,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优化加工布局,推进整合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做强农垦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粮食加工资源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聚集,提升规模效益,延长加工产业链,提升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天然橡胶初加工转型升级,淘汰、改造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乳胶、子午胎胶品种比重,发展航空航天、国防、新材料等特种用胶。适度扩大乳制品加工规模,提升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优化乳制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重点发展巴氏奶、婴幼儿配方奶粉、奶酪等。

三、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统筹布局农垦农产品仓储、物流、营销网络,促进流通资源整合共享,完善设施设备,优化运营管理,强化品牌战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构建农垦大流通体系。完善仓储物流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晾晒、烘干、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在重要流通节点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打造农垦农产品物流网络,做强农垦流通企业,全面提升流通效率。完善批零结合、畅通高效、覆盖全面的农垦农产品线下销售网络,加快实施后备箱工程。发展电子商务,做强现有自营平台,加强与第三方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健全配套设施与服务,提高农垦电商总体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中国农垦公共品牌影响力,加强品牌传播与管理,强化产品品质、技术、服务、营销等对品牌价值的支撑,构建中国农垦品牌体系。

专栏4  加工流通布局

加工升级改造:在黑龙江、新疆、广东、内蒙古、江苏、安徽、辽宁、湖北、湖南等地区升级改造粮食加工厂;在海南、云南、广东等垦区升级改造天然橡胶加工厂;在上海、北京、广东、黑龙江、宁夏、陕西、重庆、新疆等垦区升级改造与新建乳品加工厂。

仓储设施建设:在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安徽、辽宁、湖南、湖北、河北、吉林、江西建设粮食仓储设施;在海南、云南、广东、上海、青岛、天津建设天然橡胶仓储设施。

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在哈尔滨、大连、天津、郑州、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西安、乌鲁木齐重要流通节点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后备箱工程:以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和旅游景区景点为重点,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第三方平台,创建150个后备箱工程示范点,健全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展示、销售农垦特色优质产品,扩大农垦品牌影响力。

四、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打造综合性服务公司、组建粮食银行等,培育一批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的市场化服务主体,为企业、职工、农户等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统防统治、加工销售、市场信息等专业化服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组建农垦教育培训联盟,探索建立中国农垦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新型职业农工、高级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行动,提高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培育融资租赁、贷款担保、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主体,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建设信息采集网络、信息监测预警系统、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发布平台等,实现农垦系统从资源到资产、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发展到社会事业建设全领域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利用。

专栏5  农垦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标准化机务区:重点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江苏、安徽、宁夏、河南、湖北等垦区,围绕农机指挥调度及安全监理、农机管理服务、农机教育与培训、农机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100个标准化机务区。

教育培训基地:重点在北京、黑龙江、广东、上海、湖北等垦区,依托农垦培训机构建设农垦教育培训基地。

第六章  推进可持续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污染防控,维持并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业资源生态保护

强化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环境质量,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农作物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和综合治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采取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采取土地整理、种植耐盐作物等方式,对垦区盐碱地进行改良和利用。强化林地、草原和湿地保护。开展天然林休养生息,提高林地群落植物的多样性,提升林区生态功能。加快推进垦区退化草原退牧还草、生态承受力弱和不适宜耕种土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和节水灌溉饲料基地,减少对天然草原的破坏。加强湿地保护,推进受损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建设。加强生态脆弱农场的生态涵养。

二、强化环境污染防控

加强面源污染防控,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水肥一体化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规范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化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动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发展种养循环和农牧结合经济。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饲料化、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模式。完善环保设施设备,推广环保新技术,减少企业自身排放。加强农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和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垦粮棉油糖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场、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一批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分领域、分品种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健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追溯程序、强化主体责任,扩大质量追溯覆盖面,推动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第七章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对外合作布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做大做强农垦跨国企业,发挥农垦在农业对外合作中的“排头兵”作用。

专栏6  重要农产品境外布局

粮食:重点在东南亚、中亚、非洲、中东欧、拉美等地区建设粮食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基地。

天然橡胶:重点在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建设天然橡胶种植、初加工、仓储物流基地。

乳品:重点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奶源基地,以及乳品生产、仓储、物流等基地,加强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合作,特别是高端乳制品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一、优化合作布局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农业对外合作规划(2016-2020年)》,加强与沿线国家多双边沟通,统筹规划农垦对外合作区域和发展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建成一批粮食、天然橡胶、乳品等重要农产品的境外基地,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于一体的全球化全产业链体系。

二、构建多元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探索农垦对外投资、科技、人才、市场、援外等合作新机制,全面提升农垦对外合作交流水平。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跨国并购、合资或新建等方式,加大农业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对外投资合作。建设农垦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加快整合农垦科技资源,完善对外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优良品种、核心关键技术、科技创新理念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国外专业人才、先进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的引进与利用。加强农产品国际营销促销,积极参与国际会展和新产品市场推介活动,加快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建设一批共和国农场、国门农场,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强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承担国家农业援外任务,加大援外农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派出和对外人力资源培训力度。

专栏7  国际文化合作交流平台

共和国农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周边,选择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产业有特色、城镇化基础较好的农场,创建5个共和国农场,使之成为我国农业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农业和农耕文化。

国门农场: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边境省(区),创建50个国门农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主导产业,推进边境旅游、边境贸易等特色产业发展,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做强做优做大跨国企业

加快农垦企业向境外延伸拓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增强对境外资源的掌控和运筹能力。加快抱团出海,提高境外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建立农垦企业沟通和信息交流平台,强化境外协调,推动成立境外发展联盟,促进境外资源整合与共享。积极参与国际期货、主流现货市场交易,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研究探索设立境外农业发展基金,充分利用金融信贷等支持政策,提高投资效率,壮大企业整体实力,增强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八章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全垦区覆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就业。

一、推进小城镇建设

强化水电路暖、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地方相邻城镇规划、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加大区域资源共享共建。增强小城镇社区功能,完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生产、流通、消费服务能力。加强农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水平,弥补长期以来农场社会事业短板。加强农场小城镇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建设,发挥社会参与功能,在更高水平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有效吸纳农场、农村转移人口,促进人口向农场小城镇集中,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因地制宜,创建示范小镇、美丽农场、智慧农场等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农场,示范引领农垦新型城镇化发展。

专栏8  小城镇建设

示范小镇:在全国农垦范围内选择拥有场部人口2000人以上、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农场,创建100个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产业发展较好的示范小镇,示范引领农垦新型城镇化发展。

美丽农场:以自然景观有特色的农场为重点,创建100个环境友好、生态修复、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的美丽农场。

智慧农场:在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江苏、安徽、湖北、海南、重庆、云南等垦区,创建20个智慧农场,开展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发展电子商务,打造农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生产、经营、管理全程信息化。

二、加快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农垦的组织优势,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整合政策、资金、项目,有效实施精准扶贫。立足贫困农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准主导产业,加强产业扶持,强化产业带动。重视贫困农场特别是生态脆弱区贫困农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发挥好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加强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职工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农场全部脱贫。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快将农垦职工和垦区居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国有农场签订劳动合同的农业从业人员,可实行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办法。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农垦企业及其职工按时足额缴费义务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将未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或中途断保的职工,按规定纳入参保范围。鼓励和支持垦区居民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社会保险参保方式。落实社会救助相关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困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动员农垦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福利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和资源共享。

四、促进劳动就业

健全职工招录、培训和考核体系,逐步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保障从业人员利益。鼓励和引导职工子女扎根农场务农兴业,促进自主就业和创新创业。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农垦职工的人力资本,提升就业能力。吸引优秀企业落户垦区,扩大就业领域。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落实失业保险、就业援助等政策,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做好“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工作。

第九章  构建发展新体制

加快推进联合联盟联营,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创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农垦发展新体制。

一、加快推进联合联盟联营

通过渠道整合、品牌共建、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快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垦区间、垦地间资源资产整合,构建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新体制。加快组建农场、电商、培训、物流、茶叶、节水等联盟,完善乳业、种业、天然橡胶联盟的运营机制,发挥联盟在科技创新、标准制定、资源共享、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组建粮食、种业、电商、流通、旅游等一批中垦股份公司,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二、深化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革

继续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整建制实行集团化改革的垦区,要继续完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体制,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公司和国有农场子公司的做强做优做大。已经建立省级农垦集团的垦区,要加快直属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造,建设农业产业公司,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要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渐向整建制集团化垦区过渡。农场归属市县管理的垦区,要大力促进产业整合和规模较小农场的合并重组,积极探索组建区域性、专业化企业集团,循序渐进推进省级农垦集团的组建。加快农场企业化改革,着力强化经济职能和统一经营能力。

三、改革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

坚持社企分开改革方向,推进社会职能整体移交、分步分项移交、内部分开和管办分离改革,妥善处理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形成的债务,到2018年底实现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农场与周边区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共享共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垦地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强化农场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农垦独特的组织化、规模化优势,构建与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股份制、公司制等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主体间联合与合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权利义务关系清晰的国有农场土地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 

五、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按照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要求,以促进农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履行国家使命为目标,建立符合农垦特点、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明晰农垦国有资产权属关系,全面开展包括土地在内的农垦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加强和改进农垦管理部门对农垦企业的监管,重点管好农垦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开展改组组建农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设立农垦国有投资股权基金,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升级。

六、创新土地管理方式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垦区成立农垦土地管理机构,规范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保护,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通过行政、司法等多种方式严肃处理擅自改变农垦土地用途和非法侵占农垦土地行为;强化沟通协调,从收回程序、补偿安置、土地出让金用途管理等方面推动收回农垦土地使用权政策的规范和完善。加快盘活土地资源资产,探索开展农垦现有划拨建设用地转让、抵押担保和协议出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资产化和资本化,鼓励符合条件的农垦土地采取授权经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有序开展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试点。

第十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评估监测,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主体、职责分工、任务进度,切实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督导。加强协调沟通,合力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如期完成。省级农垦管理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立足实际,编制本垦区“十三五”规划,并做好与地方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形成实施合力

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引入PPP模式,拓宽农垦发展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开支全面纳入政府公共预算,努力实现公共财政全覆盖和均等化。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和民生政策,形成农垦发展良好政策环境。充分激发农垦各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共识、汇聚智慧,形成促进农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监测评估

即时跟踪规划实施进度,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开展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期末总结评估,建立与规划实施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机制,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