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农垦厅(局、委、办):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和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农业部决定继续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实行行政与科研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农科教大协作,实施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普及,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发展。
现将《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印发你们。请各地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有力有序推进,早出成果、取得实效。
农业部办公厅
2013年3月6日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
2008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粮食“九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农业部决定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组织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创新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方式,将星罗棋布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普及。特制定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要求、新变化,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结合、行政科研结合、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突破生产技术瓶颈,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成熟技术模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区域。在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组织开展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以试点县为平台,研发组装标准化、全过程的生产技术模式。
——坚持集约化生产。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结合,强化农情信息和病虫监测等物联网建设,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注重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产学研、农科教协同攻关新机制,扶持发展专业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大力推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和配方肥统配统施,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目标任务
突出抓好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四大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五大作物,大力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实现攻关试验产量超过示范区域产量的30%,示范区域产量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20%。通过大面积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力争到2015年粮食增产500亿斤、油菜籽增产150万吨,到2020年粮食增产1000亿斤以上,油菜籽增产500万吨以上。
二、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
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集成推广适宜不同生产区域、不同耕作制度的成熟技术模式,重点抓好四大区域、五大作物。
(一)东北玉米、水稻产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主要种植模式为春玉米、水稻一年一熟。
玉米:集成推广耐密早熟品种+抗旱节水+生物防治+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耐密早熟品种,集成合理密植、覆盖增温保墒、化控防倒、保穗增粒等技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二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集成深松深耕、“坐水种”、膜下滴灌及增施底肥等技术,提高玉米抗旱防冻能力。三是推广生物防治,重点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实施玉米螟、粘虫、大小斑病等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四是推进机械化作业,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行距、统一管理、统一机械化操作规程等,提高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75公斤。
水稻:集成推广抗逆品种+大棚旱育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大棚旱育秧,集成智能催芽、旱育稀植、钵育摆栽等技术,形成水稻高产高效大棚育秧技术模式。二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集成多抗品种和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控等技术,推进稻瘟病、螟虫等重大病虫综合防治与统防统治,减少病虫害、冷害、倒伏等灾害损失。三是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机械施肥、机械施药、机械收获等技术,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00公斤。
(二)黄淮海小麦、玉米产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山西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
小麦:集成推广高产高光效品种+深松深耕+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深松深耕,集成秸秆还田、条旋耕、耙压、播前播后镇压、浇冬水等技术,提高小麦抗旱防冻能力。二是推广规范化播种,集成多抗品种、适墒适期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条播、宽幅精播等技术,形成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模式。三是推广氮肥后移,集成深施底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水利用率。四是推广“一喷三防”,集成抗病品种、药剂拌种,开展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吸浆虫等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和“干热风”危害。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30公斤。
玉米:集成推广高产耐密品种+贴茬机播+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高产耐密品种,集成合理密植、适期收获等技术,促进增密增产。二是推广贴茬机播,集成免耕直播、化肥深施、化控促根、适期追肥等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和水肥利用率。三是推广统防统治,集成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玉米螟、二点委夜蛾和黏虫统防统治等技术,减轻病虫危害。四是推广机械化作业,集成统一行距种植、机械中耕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收获等技术,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70公斤。
(三)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产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及江苏和安徽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稻油、稻麦、稻稻、稻稻油一年2~3熟。
水稻:集成推广早熟高产品种+病虫综合防治+集中育秧+全程机械化+晚稻安全齐穗的技术模式。一是选育推广早熟高产抗病品种,集成适时播栽、间歇灌溉、氮肥后移等技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是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集成智能催芽、旱育秧、薄膜育秧、工厂化育秧技术,培育壮秧。三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集成抗病品种、带药移栽、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减轻病虫危害。四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机整地、集中育秧、机插秧、机械收获等技术,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五是推广晚稻安全齐穗技术,在晚稻始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防抽穗卡颈和后期早衰,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90公斤。
油菜:集成推广“早熟三高”品种+集中育苗+全程机械化+“一促四防”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早熟三高”品种,筛选推广短生育期、高产、高油、高抗、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油菜新品种。二是推广油菜集中育苗,集成适时播栽、带药移栽、增加密度、增施硼肥等技术,缓解稻稻油三熟制等地区季节矛盾,提高油菜单产。三是推广全程机械化,重点推广机械直播、机械移栽、机械收割、机械脱粒等技术,降低劳动力成本。四是推广“一促四防”技术,在油菜初花期喷施肥料和药剂混合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治菌核病、防止花而不实等。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30公斤,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
(四)西南西北玉米、马铃薯产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市),西南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麦(薯)玉薯(豆)一年三熟、西北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马铃薯一年一熟。
玉米:集成推广耐密中晚熟品种+地膜覆盖+育苗移栽+间套种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高产、耐密、中晚熟品种,集成合理密植、适期收获等技术,促进增密增产。二是推广地膜覆盖,集成高产抗旱抗病品种、药剂拌种、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双垄塘播、半膜双垄沟播、膜侧种植等技术。三是推广育苗移栽,在西南地区推广软盘育苗、分级定向移栽、施攻苞肥、化控防倒等技术。四是推广间套种,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麦玉薯、麦玉豆、麦玉、玉薯、玉豆等间套种模式。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70公斤。
马铃薯:集成推广脱毒种薯+覆盖种植+机播机收+科学储藏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晚疫病防治技术,集成马铃薯脱毒种薯、药剂预防、统防统治、健康栽培,以及垄作密植、合理轮作、间套种、高垄双行丰产栽培等技术,促进马铃薯稳产高产。二是推广覆盖种植,在西南推广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西北推广地膜覆盖、膜侧种植、膜下滴灌、残膜回收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推广机播机收,集成机械深松旋耕、覆膜、播种、收获等环节综合机械作业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四是推广科学储藏,建设通风控温控湿的储藏设施,集成药物抑芽、辐射抑芽等安全储藏技术。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000公斤。
三、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针对区域性增产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组织开展九大科技攻关。
(一)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改造攻关。重点研究工程与农艺相配套措施,如完善田间灌排设施,提高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消除土壤障碍因子;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力争到20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明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个等级。
(二)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攻关。重点研究东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玉米螟、粘虫、大小斑病、二点委夜蛾、玉米粗缩病等病虫灾变规律,集成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强化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措施。力争到2020年,重大病虫损失率控制在3%左右。
(三)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重点选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品种。东北春玉米区重点选育早熟、耐旱、耐低温的品种,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选育中早熟、耐密、抗倒性强的品种,西南地区重点选育高产、耐密、抗旱性强的品种。力争到2020年,每个区域选育2~3个突破性的新品种。
(四)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研究以玉米机械收获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包括深松深耕、机械播种、机械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收获等技术,研发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生产环节的配套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玉米播种基本实现机械化。
(五)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攻关。黄淮海南部地区重点选育抗湿害、抗草害和抗赤霉病等病害能力较强的品种;黄淮海中部麦区重点选育抗倒性突出、丰产性好、抗条锈病能力强的品种;黄淮海北部麦区重点选育抗旱、抗寒等越冬性强的品种。力争到2020年,每个区域选育2~3个突破性的新品种。
(六)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研究以机插秧为重点的技术体系,包括硬盘育秧、机整地、育秧基质、机械插秧等技术。同时,研究适应不同区域的栽培模式和作业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50%,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80%。
(七)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攻关。选育适宜稻稻油地区栽培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特别是选育生育期在200天左右、适宜机械收获的品种。力争到2020年,稻稻油地区选育1~2个突破性的新品种。
(八)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技术攻关。研发以机播机收为主的作业机具,特别是研发收割、脱粒的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0%。
(九)马铃薯机种机收技术攻关。研发适应不同区域、损失率和伤薯率较低、集深翻功能于一体的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均达到30%。
通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力争到2020年,东北地区玉米、水稻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800公斤和75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200公斤和150公斤;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50公斤和75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150公斤和200公斤;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00公斤和20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150公斤和50公斤;西南西北地区玉米、马铃薯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00公斤和300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200公斤和1000公斤。
四、保障措施
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农业部成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整体推进、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部种植业司,具体负责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组织联络、调度检查等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开展攻关,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障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每项增产模式攻关任务都成立一套组织机构,由1个省农业厅(委、局)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省份农业厅(委、局)分管负责同志、各试点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专家组成。制定具体攻关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二)强化资金保障。农业部在积极协调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将高产创建补助资金重点向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市)倾斜。承担攻关任务的省市县也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整合项目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三)强化专家指导。每项增产模式攻关都成立成熟技术集成推广专家组、重点科技攻关专家组,吸收全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及权威专家,参与增产模式攻关研究和成果推广。参与攻关的各科研单位和专家,要集中力量、主动参与。各牵头负责增产模式攻关的省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开展增产模式协作攻关。每个试点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小组,与攻关专家组相衔接,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做好技术模式的推广试点。
(四)强化机制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开展攻关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行政与科研相结合、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增产模式攻关。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成熟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督促检查。每项攻关任务、每个先行推进地区都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进度安排推进落实。要层层建立督查报告制度,做到每季一调度,半年一碰头,全年一总结。对重点地区、关键季节,派出督导组,了解情况,推进落实。
(六)强化宣传引导。制定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宣传方案,及时宣传各地的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推广成熟的技术模式,大力宣传科研人员、基层农技人员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营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的良好氛围。
附件:1.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任务责任分工(略)
2.成熟技术集成推广专家名单(略)
3.重点科技攻关专家名单(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559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