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 > 工作情况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 > 工作情况
王明秋,男,1945年12月出生,党校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办公厅信访处调研员。
他,黑瘦精干,曾是一名手握钢枪的战士。
他,40年党龄,在农业部办公厅信访接待室岗位上默默耕耘了20年,被亲切地誉为“老黄牛”。
他就是模范共产党员王明秋。
从初中未毕业到为各地学员授课,他大笔抒写了“执著”
王明秋出生在山东省潍坊市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未毕业就入伍当了兵。1986年,42岁的王明秋从部队转业到农业部机关,他深感只凭热情是做不好工作的。为此,他把学习摆在了第一位。他说:“对我而言,学习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1991年,王明秋报名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函授学习。很多人不理解地说:快50岁的人了还参加函授学习,是自己找罪受。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1994年8月,王明秋得到了他5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中央党校的大专文凭!2003年,58岁的王明秋又开始“攻关”,26个英语字母认不全、汉语拼音也不会的他决心学习电脑。他虚心向同事请教,反复练习,现在他已经可以上网浏览天下大事,搜集各界信息,在计算机上撰写文章。
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积累,使王明秋在做信访工作时游刃有余,也从中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998年起,他连续7年在中央农业干部培训中心的“全国农业系统信访干部培训班”上为学员讲授《信访心理学》、《当前信访形势及对策》、《如何处理集体访》等课程,受到一致好评。2005年9月,他应邀以《农村突发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为题,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应对突发性事件培训班”授课,赢得广泛好评。他撰写的《农垦系统集体上访产生原因及对策》文章,还在全国信访学会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从京城接访到实地处理,他为信访群众付出了一腔赤诚
多年的信访工作中,王明秋总结出三条经验:一是要有情,对党的事业有感情,对人民群众有热情;二是要有谋,要有创造性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要务实公正,说实话、办实事。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山东省刘秀春兄弟因承包果园一事到农业部信访接待室上访。王明秋带人到当地县、乡、村调查了解情况。当地政府抵触情绪很大,领导也避而不见。王明秋在县领导办公室门前一等就是三天。在他的努力下,县领导终于出面协调纠正了错误,退还了被占的果园,并赔偿了7000元损失费,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王明秋一行离开时,刘秀春兄弟泪流满面,在他面前长跪不起:“谢谢你,你真是党的好干部”。
黑龙江省双目失明的上访老人李树甫到农业部上访,王明秋将他送到永定门接济站,由于李树甫眼睛看不见,腿有毛病,上不了楼。王明秋一点也没有顾及他三级伤残的右腿,忍着疼痛将李树甫背上了三楼。在这种时候,王明秋想得最多的永远都是上访人。用他的话说,这是以心换心,以心帮心。
然而,信访工作也会遇到很多难题,王明秋也时常碰到个别上访人的无理纠缠。河北省任志刚,多次上访反映村里没有给其承包耕地。为解决他的问题,王明秋反复调查,帮他解决了承包地问题,还买来米、面等给他送到家中,当地还派一名农技人员帮他建蔬菜大棚。但任志刚仍不满意,经常打电话到王明秋家中索要钱物。当王明秋拒绝他的无理要求时,他就到处写信告状,说王明秋不给他办事。“遇到这样的上访人员,真是感到心寒。但作为共产党员,自己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受点委屈不算什么,该怎么做还得照样。”王明秋如是说。
从卧病的妻子到离世的母亲,他为工作常感到愧对亲情
信访工作的特点是急、难、险、重,为做好工作,王明秋常常顾及不了自己的安全冷暖,顾及不了家里的坛坛罐罐。他说,自己苦点、累点、牺牲点算不了什么,只是对亲人还真有点内疚。
王明秋曾随中办、国办信访局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调研任务。当时正赶上老伴生病卧床不起,子女都不在家。面对这种情况,王明秋也比较矛盾,一边是生病的爱人,一边是组织交办的工作。权衡再三,他还是决定去。当他把想法说出来时,老伴掉下了眼泪,说:“我都成这样了,你还是放不下你的工作,就你积极。这么多年我一个人操持家务,没说过什么,也不求跟着你享福,只求我病时你在身边照顾也不行”。听着老伴的抱怨,王明秋感到很心酸。但他还是以工作为重,为老伴准备了一些药品,跟邻居打了声招呼后,就随着工作组赶赴新疆,一去就是22天。这次调研,王明秋写出了8份报告,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如果说,对于老伴的愧疚还有时间弥补,但对于母亲,王明秋却留下了终身遗憾。安徽省凤台县8个乡镇120名农民因负担过重问题,租用一辆大轿车,悬着“上访专用车”的横幅来京上访。上访农民情绪激动,声称要制造更大事端。当时,正值母亲病危,山东老家多次来电催促王明秋回去。考虑到这起集体上访问题复杂,处理难度很大,很可能引起严重后果,他决定留下来做来访群众思想工作。经过3个昼夜的努力,所有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上访群众满意地离开了北京。然而,当他连夜赶回老家时,母亲已永远闭上了双眼。每每谈到这件事,王明秋眼里总是噙着泪水,他说:“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从干上信访到退休,他用无悔为党旗添彩
20年的信访工作,王明秋总是顶着星星走,披着月亮回。每天骑自行车来回需2个小时,风雨无阻,每年行程上万里;在接访中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常常顾不上喝一口水,长时间的说话使他患上了慢性咽炎;在副处长岗位上一干8年,却始终能够做到不计名利,踏实工作;他悉心培养年轻同志,尽心尽责做好传、帮、带……
他这种只知耕耘、不讲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公仆本色,在农业部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大家亲切地誉为“老黄牛”。2005年底,王明秋已到退休年龄,退休之前他做了四件事:一是将多年遗留的十几个老信访户问题妥善解决,坚决不留一个尾巴;二是整理好上访档案,给同志们留下一套完整的工作资料;三是根据新的《信访条例》修订好各项规章制度,使同志们有章可循;四是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为今后的信访工作提供借鉴。
“刑廉志,洁无渣,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洁身自爱,奋发图强”,刘伯承同志的这句名言曾连续几年出现在他的报告里,这是他的励志名言,也是他的真实写照。王明秋说:“我就是要用服务、操劳、开拓、奉献来燃烧自己。”朴实的语言中跳动的是一颗滚烫的心。满腔热情为民服务,清正廉洁当好公仆,他把自己全部精力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信访接待这一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他生命的价值在孜孜追求中不断提升,在无私奉献中尽情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