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文件: |
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获得我国第一张转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证书,使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迈出了关键一步。但100多名学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联名发表了一封“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问题”的公开信。随后相关媒体组织了多场辩论赛,将转基因水稻引入了争议漩涡,争论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作物是否真的安全。推究原因,可能是大众对转基因水稻不够了解或存在误解。作为研发转基因水稻的科研人员,能够理解公众这种担心,同时也应该对转基因做一些科普宣传。
转基因植物通常可界定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以非自然发生的方式改变的植物。产生转基因植物所采用的技术被称为“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等,它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移。这些方法用以产生转基因植物,甚至培育转基因粮食作物。
人们对转基因粮食作物,特别是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担忧主要表现在转基因水稻是否影响人类健康、是否带来环境风险等两个方面。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是一种高度专一的杀虫蛋白,只与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的特异蛋白结合而对害虫有毒,而人类肠道上皮细胞没有该蛋白的结合位点,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Bt蛋白作为生物杀虫剂已安全使用70多年,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无相似性,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转基因水稻毒性试验表明,转基因水稻对试验动物未见不良影响。营养检测分析表明,转基因水稻的营养成分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变化,与普通水稻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这些均是依照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等得到的科学结果,评价指标全面规范,过程科学严谨,结论真实准确。因此,批准的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对人类健康同样安全。
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稻螟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抗虫效果稳定在80%以上,具有节省投入成本,减小劳动强度和中毒风险,大幅减少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稻田生物种群动态平衡等优势。同时,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环境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在生存竞争能力、杂草性和入侵性等方面未发现变化;没有发现Bt蛋白基因漂移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安全有不良影响;没有发现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稻田天敌、经济昆虫以及节肢动物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属内种间以及种内亚种和品种间的基因漂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转基因水稻品种和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基因漂移,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影响是一样的。因此,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在国内生产种植对生态环境同样安全。
转基因技术虽然是一种高新技术,但从本质上来说,与我们种质资源创新的常规“杂交”技术是一致的,只是转基因技术操作的基因片段结构和功能更加明确、种类更加多样、操作更加精准。业已证明,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只在抗虫性上与非转基因水稻有显著差异,其余性状与非转基因水稻相似。因此,转基因水稻从技术上来说是安全的。另外,我国从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技术体系的建设、安全评价的科学规范开展和行政监督管理的强化等方面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保障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安全推进,这也从管理上保障了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
总之,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是同样安全的。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大众了解的加深,转基因作物的优越性将越来越明显,转基因水稻将逐渐被公众主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