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载文件: |
1992年6月中旬,河南省安阳市,黄河流域棉区的中心,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棉花专业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所在地,正在爆发一场罕见的人虫大战。
这一年,棉田一代棉铃虫在冀、鲁、豫特大爆发。这一代棉铃虫百株累计落卵量竟达2 000多粒,比正常年份的10倍还要多;一个棉叶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布满80多粒比小米粒还小的棉铃虫卵!棉花研究所紧急动员,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背上装满药液后重达15千克的手动喷雾器,与试验工人一道下地治虫,不少科研人员并不强壮的肩膀上磨出血泡,个别人甚至农药中毒。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一起上,不行;机动车、人工喷雾器具一起上,仍然不行;超出常规的农药用量,一遍又一遍的防治,棉花叶片已被过量使用的农药烫得萎蔫发焦,还是不行!棉铃虫越长越大,这可怎么办?用最原始的办法——人工捉虫!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人手握一个空瓶子,里面放一点水,把捉到的棉铃虫放到瓶子里面,收工时计数,一个棉铃虫奖励1角钱。许多人晚上睡觉时,棉铃虫好像还在眼前蠕动,白天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试验农场有一个工人,把捉到的棉铃虫拿去喂鸡,10只鸡中竟然有两只中毒死亡。棉铃虫终于暂时退却了,可棉株却伤痕累累,80%的棉株生长点受到严重危害,90%的花蕾基本脱落。棉花研究所周围百姓的棉田受危害程度同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棉株成了“光杆司令”,许多棉农哭泣着不得不把自己亲手养大的棉株连根拔起,而改种其他作物。
当年,农药为什么对棉铃虫无可奈何?专家认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大量依赖使用菊酯类农药,使得棉铃虫的抗药性大大增加;北方棉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即由一熟棉花改为麦棉套作,棉铃虫有了连续不断而又充足的食物来源,棉铃虫发生基数大为增加,棉铃虫们能够前仆后继,猖狂进攻!当时曾有人戏言,棉铃虫除了电线杆不吃,什么都吃。确实如此,连棉铃虫一向不喜欢吃的杂草上都有其危害的足迹。棉花强忍着被棉铃虫啃噬的痛苦,棉农在拔起的棉柴旁伤心抽泣,事关国计民生的棉花产业频频告急。高层震惊,有关部委提出“三年基本控制棉铃虫爆发危害”的要求。曾有传言:“谁能防止棉铃虫,就给谁树立一尊金像”。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对棉铃虫已束手无策。棉铃虫防治,路在何方?
美国依托科技优势,试图垄断中国棉种市场。1988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生物技术,在全球率先培育出抗虫基因高效表达的转基因抗虫棉植株,1990年与岱字棉公司合作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我国走到了是选择“自主研发”还是“引进品种”的决策十字路口。美国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有意让棉花研究所放弃科研,联合开发,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将极大地削弱我国抗虫棉育种的创新能力,甚至导致我国棉种市场被垄断。一旦误入歧途,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的棉花产业将完全受制于人,后果严重。相似例子不胜枚举。我国不少知名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虽然获得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最后却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棉花研究所审时度势,果断对美方说“NO”。棉花研究所联合优势科研单位,整合行业资源,着力开展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传统育种优势,把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机融合,在全国各地建立多个生态试验站。1994年棉花研究所抗虫棉新品系培育成功了。1998年3月,转基因抗虫棉核心技术“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
1994年,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转基因抗虫棉一经问世,就在广大棉农中引起了轰动。农民很奇怪,棉株上的棉铃虫落卵量并不少,可地里面就是见不到几个棉铃虫,也很少见到棉株受危害,为什么?听了专家的一番解释,他们明白了:“专家通过高科技手段,把一种来源于棉花外部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转育到棉花体内,它能够主导生成一种杀虫毒蛋白质。这种杀虫蛋白质可以使包括棉铃虫等在内的鳞翅目害虫消化道产生穿孔,从而导致其死亡,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专一杀伤作用,而对人、畜在内的高等动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棉铃虫在抗虫棉植株与非抗虫棉植株上的落卵量一样,但抗虫棉上的棉铃虫,从卵壳里刚孵出来,只要啃食像针尖大小的棉花叶片,就一命呜呼了。”农民高兴了,他们抬了几袋子苹果,送到设在村里的抗虫棉种植技术辅导中心,连声感谢到:“你们可解决了我们棉农的心腹之患。这是我们自己树上结的苹果,你们先吃着,过一段时间再给你们送。”村里卖农药的老板可不“乐意”了,往年农药销售量超过3吨,这年销售量却还不到1吨。农民获得了大丰收,棉铃虫防治初战告捷。
新生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总是在曲折中前进。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也不例外。1996年,某实习记者的《抗虫棉今年该不该种》一文发表后,针对转基因抗虫棉能否推广的争论在业界开始。一些不法商贩采取浑水摸鱼的手段坑农害农,刚刚培育出的抗虫棉存在棉铃偏小、衣分不高、个别品系尚未完全稳定等自身缺陷以及推广过程中技术服务未能全面及时到位等诸多因素,致使抗虫棉的推广种植出现暂时的低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9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前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优先安排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专项——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国债项目。该项目以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为项目法人,联合国内众多科研单位和优势企业,以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为依托,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科研、生产、贸易一体化,对加速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推广,构建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创新体系、中试体系、生产体系、加工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营销推广体系”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1年1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看望了农业科技工作者。朱总理听取了院工作汇报,观看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推广”录像,参观了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了解并询问了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推广中的问题和困难。朱镕基高度评价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独立育成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转基因抗虫棉,提出要加快大面积推广转基因抗虫棉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国棉花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丰收。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以来,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累计已达3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中棉所29是我国首次审定的抗虫杂交棉品种,它集高产、优质、抗虫于一体,优势强,适应广,曾连续多年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抗虫棉品种,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棉所41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国审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高产、广适,抗逆性强,抗棉铃虫性强而持久,纤维品质优良,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认为,“该品种的育成是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的重大突破”。目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已占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的75%以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市场份额已从1999年18%跃升为现在的95%以上,国产抗虫棉从起初的市场“小弟弟”跃居现在的“大哥大”,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广大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相比,整个生育期可以减少棉铃虫防治次数2/3以上,种植棉花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人、畜中毒次数显著减少,而棉花产量和品质与正常防治棉铃虫的非抗虫棉相当或者略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大大减少了我国防治棉铃虫的用药数量,减轻了环境污染,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推广不是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不断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拓宽加深,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不断提高,新的抗其他虫害、病害,提高棉花纤维品质,提高棉花抗逆境能力的转基因棉花品种会源源不断的问世,必将不断地造福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