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重庆市綦江县主推十大技术 确保农民增收

日期: 2006-03-09 10:04 作者: 来源:重庆市农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1、继续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小麦已经推广了渝麦7号、川麦107、绵阳32等新良种,油菜已经推广了渝黄1号、油研9号等杂交良种。水稻主推Q优系列、D优系列、K优系列、金优系列中已审定的品种,但在布局上尤其要注意品种对海拔高度的适宜性。玉米主推东单60、鄂玉10号、农大等系列中已审定和认定品种,高粱主要种植市场前景好、有龙头企业做收购支撑的本地“小红粮”,引种示范红苕、高粱、花生等作物的新品种,促进大宗粮油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2、推广种子包衣和种子处理技术。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减少、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也有所下降,因而晒种、选种、分级浸(播)种等常规适用技术时常被淡化和忽略,造成作物因种子带菌而致的病害有抬头趋势(主要有水稻恶苗病和稻瘟病),也常因种子活力不足而增加用种量。因此,应当大力推广水稻、玉米、小麦的种子包衣技术,对未包衣种子,播种前必须严格按晒种、浸种消毒、催芽播种的程序进行,以尽力减轻后期防治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3、大力强化增窝增苗技术。近年来,随着品种生产力水平和施肥水平的提高,随着部分栽培技术手段的改进(如水稻抛秧),“稀大窝”的现象有了明显抬头,很不利高产更高产和品质的提高。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增窝增苗技术。具体到作物上,水稻的亩窝数应恢复到1.5—1.8万窝(基本苗2—3万苗),小麦亩窝数应恢复到2万窝左右(窝苗数8苗左右),玉米亩窝数力争达到3300窝,油菜亩窝数达到8000—10000窝。

  4、努力使水稻旱育抛秧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栽培在我县的普及面已达相当水平,推广工作的重点应当从面积的扩大转向技术含量的提高方面来。培育壮苗和适时早栽(抛)是水稻旱育秧和抛秧的技术关键,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平坝地区播种期以3月1日以前为宜,旱育秧播种量不宜超过70克/平方米(干谷),秧龄以3.5叶为宜(约35天)。

  5、病虫草综防统治技术力求做到及时有效。加强病虫测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及早制定防治预案,改善和提高防治手段,努力做到及时有效防治;狠抓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减轻草害和降低生产成本;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杜绝剧毒农药的使用,做到安全用药。

  6、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普遍。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努力提高农业科学施肥水平。我县今年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调查工作,重点围绕“增K促P控N”的目标推广有机肥、BB肥和作物专用复合肥,并切实注重增加作物中后期的施肥数量。

  7、加强农田灭鼠,强化剧毒鼠药的查处力度。宣传推广农村(农田、农舍)统一灭鼠技术,即统一时间(春、秋季老鼠繁殖高峰期)、统一杀鼠剂(或毒饵)、统一投放。杀鼠剂主要推广溴敌隆、大隆、敌鼠钠盐等安全杀鼠剂,杀鼠方式重点推广“毒饵站”杀鼠法。

  8、推进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免(少)耕、秸秆还田、简化了生产流程的农业新技术,是农业耕作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2006年全市小春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主推稻茬免耕小麦、免耕油菜、免耕蔬菜、免耕绿肥、旱地麦/玉/苕、稻草覆盖洋芋、免耕中稻等模式。

  9、示范推广水稻三围栽培

  水稻三围栽培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协调田间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利于多成穗、成大穗,是近年出现的新型高产栽培模式,在我县三角、永新等地已示范成功,应予进一步推广。

  10、示范水稻机插机收。水稻栽培实行机械插秧和机械收割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通过强制性的增窝增苗和提高收割净度达到增加单产的目的,应在我县有条件的地区示范推广。(綦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