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委员建议利用期货订单帮农民增收
“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多,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增收存在障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辜胜阻委员建议——— 期货订单帮农民增收
“利用期货市场结合订单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这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辜胜阻委员带来的提案。对于大部分农民,订单农业和期货市场是新鲜事物,但期货市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人注意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200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以期货价格信息引导农民卖粮,使黑龙江豆农增收10多亿元;2004年,该所向国务院建议在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尝试“先卖后种”,使豆农增收数亿元。200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了旨在帮助农民利用市场机制避险增收的系统性工作————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大力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粮食产业化经营试点,把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嫁接到现行的订单模式中,既能让农民根据期货价格合理安排生产,并随时将未来收获的粮食在期货市场上选择合适的价格进行预卖,这样事先锁定粮食售价,保障粮农稳定增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农村有近2.5亿农户,目前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虽超过15万个,但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仅有2363万户,仅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8%,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增收存在很多障碍,通过“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模式,借助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以订单的方式把小农户整合在一起,化零为整,使分散的农民也能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
辜胜阻委员说,期货订单将订单农业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一方面,期货订单的作用机制是利用订单农业的组织功能,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期货订单以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和市场引导机制,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机制和履约担保机制,化解由于粮食市场价格变化、订单合同不履约带来的双重风险。
实践证明,期货订单是符合市场要求的粮食流通新模式,能够体现出农业生产组织化、农产品流通高效化、风险管理社会化等优势,为粮食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辜胜阻委员建议切实把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纳入支持范围和发展计划,高度重视在现有农业信息服务中加强对期货信息的传播,建立期货与现货一体化的、全面的信息服务体系,让农民不仅了解现货市场,更要了解期货市场动态,学会利用期货信息指导生产,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抵御市场风险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