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西藏:对促进卧龙镇农牧民增收的思考与建议

日期: 2006-01-11 08:49 作者: 旦增桑珠 来源:新华网西藏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全党、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也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就卧龙镇而言,当前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牧民收入增长既缓慢,又不平稳。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使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几个月的深入调研,我想浅谈卧龙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想法。

  卧龙镇基本情况和农牧民增收现状

  卧龙镇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米林县的西南部,距县城69公里,东西长55公里,平均海拔3050米,镇政府由1987年11月由原卧龙6个小乡撤区建乡合并成卧龙乡,又于2000年1月改为卧龙镇。全镇有18个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目前,全镇共有638户3032人,其中农业户569户2625人,牧业户69户407人,其中劳力1386人,去年粮油播种面积达5085.21亩,其中油菜播种面积796.7亩;粮食总产100多万公斤;粮食亩产234公斤,人均占有粮382.5公斤,油菜亩产115.5公斤;牲畜存栏20191头(只、匹);牲畜出栏2028头(只、匹)。通过全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99.1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现金收入为2862.6元,比上年增长2.8%。

  近几年来,卧龙镇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建立市场和协调作用不明显,农村牧区缺乏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组织化程度低,致使产业链条短,收入低。二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民主要靠销售初级产品增加收入,收入结构中种植和养殖业的收入占少数,来自产业化经营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的收入少之又少。三是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人才缺乏仍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处在较低水平,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没有得到应有推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四是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由于卧龙镇许多村卫生饮水、农田灌溉、交通公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信息闭塞,导致各村经济发展缓慢,群众观念陈旧,增收成效不明显。

  对卧龙镇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考与建议

  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牧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是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农村牧区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现实需要。通过几年前在农牧区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近段时间的深入调研,我个人认为:促进卧龙镇农牧民增收,必须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实施。

  抓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为农牧民增收把握好发展方向。一是要把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农牧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确立畜牧业的主导地位,靠品种、特色、质量、规模寻求新突破,总结经验,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点带面,以事实为依据,发展藏鸡、藏猪、养羊、养牛等畜牧养殖业,并建立推销中介组织,把畜产品推向市场,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真正形成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格局。二是要大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卧龙镇的种植业仍然以种植小麦和青稞为主,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到为养而种、为牧而农、为销而种。在扩大核桃、苹果和优良油菜等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特别要结合本镇的优势把蔬菜、瓜果、荞麦、花椒等特色种植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走绿色、品牌、高效农牧业之路。三是要大力调整养殖业结构。围绕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重点抓好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和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两项工作。调整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距镇政府和部队较近的村庄发展2到3户重点藏鸡养殖专业户,按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思路,逐步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四是要大力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支撑,龙头带动等措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高我镇产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努力构建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通过整村推进等农房改造办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把眼光放在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上,搞好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牧民的"非农"收入。五是要大力调整投资结构。针对卧龙镇农牧业基础脆弱、效益低的现状,有关部门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倾斜政策,通过项目投入和社会支持等办法,切实增加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投入。

  抓市场建设,促进农畜产品流通,为农牧民增收疏通渠道。一是全镇干部要准确了解市场信息,随时为农牧民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市场信息服务,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避免群众生产自主性和盲目性。二是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制定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环境为前提,积极引导各类民间组织自愿开展联合协作。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大力发展各种购销联合体,进而不断提高经营层次,全力发展农牧民经纪人队伍,使其真正成为搞活流通的生力军。三是增强农牧民闯市场的能力。镇党委、镇政府和广大干部职工应把培养农牧民市场意识作为不可推卸的职责,经常组织带领农牧民闯市场。通过信息互动使农牧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行情,依靠市场信息安排生产、指导流通,逐步提高农畜产品商品率。四是培育小城镇的商品集散功能。以小集镇和甲格小城镇及其他人流量较大的村庄作为农畜产品集散地,吸纳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周边农牧民早一点、快一点走进来、留下来,从中获取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全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抓科技兴农,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为农牧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动力源泉。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牧业科技的竞争。只有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才能实现依靠科技促增收。一要重视科技投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重视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示范成果的推广,以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来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二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牲畜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有效控制牲畜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突出抓好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村牧区职业培训,逐步提高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科技生产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作业。在提高现有农机具综合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使用范围,依靠机械化实现增产增收,促进农牧业向产业化纵深方向发展。

  抓观念转变,努力实现农牧民"三增",为农牧民增收清除思想障碍。这几年在调研农牧民增收问题中,了解了收入高的先进典型,也走访了收入低的贫困户,有一条深刻感受:要帮农牧民增收,关键要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帮农牧民"增志",引导农牧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的紧迫感,坚定增收的决心。增收须先"增志",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采用实例引导、典型引路、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增志"立志,把致富愿望变成自觉行动,从而加快奔小康、促增收的步伐。二是要帮农牧民"增智",千方百计让农牧民的脑袋"富"起来。通过教育引导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使农牧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让农畜产品流入市场,变成现金增加收入。三是要帮农牧民"增视",拓宽农牧民群众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眼界和胸怀,使他们的思路开阔。目前,该镇农牧区存在着信息闭塞现象,这不仅直接阻碍着农牧民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严重影响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程度和驾驭水平。所以,必须下大功夫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敢想、敢干,学会适应形势,抓好机遇,扬长避短,结合实际,不断走出新的增收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