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省委八届七次会议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全省“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并作了重点表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必须看到忻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难度更大。作为一个欠发达省的欠发达市,除一般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社会进步滞后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因素:其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无霜期短。另外,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情况,决定了农业生产条件不好,抗灾能力极低。其二是贫困面积很大,14个县有14个是贫困县,较好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边坡地带困难户也不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下跌,而农民所用所购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上孩子上学,得病医治,婚丧事等开支,脱贫增收实在艰难。其三是工业基础薄弱,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在能量有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除少数县外,更是难上加难。其四是观念保守落后,先进的东西接受传播慢,初级产品多,科技含量低,商品意识不浓,销售渠道不通畅。其五是领导不很适应。
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悲观消极只能带来被动,只要我们敢于正视它,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特别要抓住当前做好三农工作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机,做好“三农”工作。这种有利条件表现在:第一,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攻目标明确具体。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扶持贫困地区,这恐怕是从来也没有过的。第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制定执行,不少资金与实物的支持使农民已经受益,积极性空前高涨。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忻州的农业生产条件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第四,更可喜的是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很有推广价值的好典型。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从忻州市三农工作的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围绕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实际收入,这是三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建议说明中强调的“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实际行动。
到底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忻州市以及外地的经验证明,比较现实、可行,但要下大力认真实干的有:
一要抓好林草牧战略,大力发展舍饲养羊养牛。神池、五寨、岢岚、偏关等县已有不少农民以牧为主,不仅脱贫,而且走上了致富之路;二要抓好基本农田的建设,提高粮、油、菜、药等作物的科技含量与产业化、商品化水平。原平、忻府区的示范户、专业村经验不少;三要抓好农村劳力的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五台、保德等且牟经验证明,转移一个劳力就能使一户人家脱贫,并奔向小康,还可影响带动不少人,应该像引进资金那样去抓劳动力转移;四要抓好移民工程,彻底拔掉贫困之根,奔向小康之路。移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办法,河曲、静乐、代县等地的经验应大力推广,争取多展开一些移民工程;五要抓好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大力扶持“农户+公司”企业,加快村村通公司的建设养护,提高农产品的增值水平,五寨、繁峙、定襄的土豆、玉米、葵花籽、羊肉等农产品的加工已有名气。六要抓好国家对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会用更多的资金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偏关、宁武的记账形式与捆绑办法就很有成效;七要抓好教育卫生、文体等工作,给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打好基础;八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市县党政一把手亲自上阵,建立农民增加收入具体的项目考核责任制,推广繁峙选拔一百名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偏关县级、局级(乡镇书记、乡长)、一般干部每人帮办好一个养羊示范村、示范场区、示范户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