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贵州:2005年凤冈县农民纯收入调查分析

日期: 2005-11-14 09:25 作者: 胡兴江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农民如何增收的问题,更是倍受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凤冈县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按照县委办的有关安排,凤冈县农办专题调研组于10月中下旬对全县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有关数据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作为指导全县加快农民增收工作之参考。

  对本次调研,县农办高度重视,预先制订了调研方案和入户调查表,原则上按各地产业发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选定了调查点,在具体调查时,征求村组干部意见,按户收入好中差进行间杂抽样调查。为了统一调查口径,使调查内容更具有可比性和参考性,此次调查主要参照了目前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是指农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包括实物收入)扣除家庭经营费用、缴纳税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补贴之后的余额。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 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包括农林牧渔收入以及经商、加工等二、三产业收入;(2) 工资性收入,指农民家庭成员劳动报酬,包括家庭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纯收入及村组干部报酬,考虑到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农民身份,因此不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工资收入; (3)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租金等;(4) 转移性收入,包括各种民政救济、无偿扶贫或扶持款以及亲友给予的赡养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家庭全年纯收入÷农民家庭常住人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比较农户近年来的多种经营情况,因此在抽样时烟、猪、茶农户的比例有些偏重,加上抽样的随机性,所得结果与统计部门公布数据不可避免地有所出入。

  一、农民收入现状

  本次调查共在全县抽样了38个村、59个组、156户,涉及现有人口685人,劳动力397人,被调查户拥有耕地521.5亩。其中,烤烟种植户43户、专业养殖户(2004年出栏10头以上商品猪或20头以上仔猪的农户)25户、有规范茶园户12户、从事二三产业经营户22户,分别占被调查农户的28.2%、17.9%、7.7%和14.1%。根据调查和统计,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21.18元,与去年相比减少了64.37元,减幅为3.09%。

  (一)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2004年,助成全县农民大幅度增收有四大因素——政策好、市场旺、天帮忙、人努力,今年除政策和工作因素对增收继续促进外,由于凤冈遭受了十年难遇的旱灾,农作物特别是大季作物严重受灾,加上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长一段时间在低位徘徊,农资市场却居高不下——气候和市场因素均不利于农业生产,这是导致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详见《调查户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变化情况》表)

被调查户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单位:元/人

收 支 构 成

2004年

2005年

增减情况

调查农户人均纯收入

  2085.55

  2021.18

  -64.37

  (一)农业收入(未减除经营性支出)

  2252.04

  1644.56

  -607.48

  1、粮食

  639.11

  517.08

  -122.03

  2、油料

  146.54

  100.82

  -45.72

  3、烤烟

  194.75

  272.89

  78.14

  4、辣椒

  83.30

  62.22

  -21.08

  5、蔬菜

  42.04

  41.32

  -0.72

  6、农业副产品

  66.45

  60.48

  -5.97

  7、林业

  其中:茶叶

  99.29

  89.50

  112.85

  102.50

  13.56

  13.00

  8、畜牧业

  其中:生猪

  980.56

  921.72

  476.90

  397.54

  -503.66

  -524.18

  (二)二三产业收入

  135.18

  148.12

  12.94

  (三)工资性收入

  其中:外出务工收入

  本地劳动收入

  803.73

  668.91

  104.93

  904.55

  748.83

  118.48

  100.82

  79.92

  13.55

  (四)财产性收入

  8.99

  8.61

  -0.38

  (五)转移性收入

  16.98

  21.17

  4.19

  (六)扣除家庭经营支出

  1131.37

  705.83

  -425.54

  1、农用物资

  234.80

  298.34

  63.54

  2、畜牧业支出

  819.39

  311.04

  -508.35

  3、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23.29

  27.64

  4.35

  4、其它支出

  53.89

  68.81

  14.92

  ——连续的灾情导致粮油作物大幅减产减收。

  去冬以来,凤冈连续出现灾情,一是出现不利于油菜移栽的连绵阴雨天气,二是暮春部分乡镇遭强降雨袭击,三是烤烟和稻谷遭受较重病虫害。最为严重的是今年入夏以来,凤冈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遭受了十年难遇的旱灾。根据本次调查统计,粮食减产13.9%,其中稻谷减产16.56%,玉米减产11.74%,薯类作物减产9.68%,油菜减产13.87%。被调查户人均粮食产量从2004年的487公斤减少到419公斤,人均油料产量也从60.9公斤减少到52.8公斤,因粮食减产导致人均减收90.44元,因油料作物减产导致减收16.99元。

  ——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迷,特别是生猪、辣椒、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跌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减收。在生猪产业方面,被调查农户今年出栏商品猪324头、出售仔猪579头,而2004年出栏商品猪920头、出售仔猪349头,商品猪出栏量减少64.8%,仔猪出售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仔猪成交价从去年的173.72元/头减少到119.41元/头。但由于养殖投入有所下降,畜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粮食价格下跌也导致农民人均减收34.96元。油菜籽因市场价格下跌,导致农民人均减收23.98元,减幅为19.6%。辣椒因价格下跌,人均减收31.11元,但因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抵除后人均减收21.08元。

  ——烤烟产业收入有所增长。被调查农户中,今年种烟的有44户种烟228亩, 其中有34户去年种烟154.2亩,今年调查户人均出售烤烟增收78.14元,增长40.1%。减除增加的生产投入,人均纯收入也增加3.74元。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根据调查,今年农民工资性纯收入达904.55元,比上年增长100.82元,增幅为12.54%。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其中,被调查农户去年有102人在外务工,实现收入45.82万元, 平均每个务工劳力赚取纯收入4492元,而今年有113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占被调查农户劳动力总数的28.5%,实现纯收入51.3万元,平均每个务工劳力赚取纯收入4539元。被调查户仅此项就实现人均增收79.92元。另外,本地劳务收入也增长12.93%,其中,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上劳动收入达14.45元/人,比上年增长80.6%。

  ——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益不断下降,制约了农民增收。被调查户今年人均购买农用物资支出比上年增加了63.54元,增幅为27.1%。同时,严重的旱情也使农民人均灌溉用水支出从去年的3.32元/人增加到4.90元/人。

  ——二、三产业稳步增长,所占份额逐年加重。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小商品买卖、贩卖农产品等二、三产业,一直是构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被调查户农民人均二、三产业纯收入达到148.12元,比上年增9.6%,在收入构成中占到7.3%,而2004年只有6.5%。

  ——茶叶产业、家禽养殖逐步成长,拉动农民收入增长。这次调查,我们在永安镇田坝村随机抽取了12户普通茶农(未抽样大户和加工户),有投产茶园面积37.7亩,亩均出售茶青收入近2000元。被调查户今年因茶叶人均增收13元,增幅为14.53%。家禽养殖收入也比上年增11.18元,增幅40.61%。这些产业正在逐步成长,有望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后劲产业。

  (二)农民收入来源与构成分析

  为了了解各项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构成,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构成分析,从被调查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可以看出凤冈农民收入的一些特点:一是收入总量小,结构单一。从调查来看,凤冈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两者占到总量的98%以上(详见《调查户近两年人均收入结构变化情况表》)。

被调查户近两年人均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元/人

收入构成

2004年

2005年

绝对数

比重%

绝对数

比重%

  人均纯收入

  2085.55

  100.00

  2021.18

  100.00

  (一)工资性收入

  803.73

  38.54

  904.55

  44.75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

  1255.85

  60.22

  1086.85

  53.77

  (三)财产性纯收入

  8.99

  0.43

  8.61

  0.43

  (四)转移性纯收入

  16.98

  0.81

  21.17

  1.05

  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又占绝对比重,2004年、2005年人均农业收入分别为1120.67元、938.7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89.24%和86.37%,二、三产业收入仅为135.18元、148.12元。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分别为668.91元、748.83元,占工资性收入的83.23%和82.78%。可以说,凤冈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第一产业和务工收入来支撑,2005年两项做出83.5%的贡献。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减小。由于农产品市场和气候因素的影响,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减少169元,下滑幅度为13.46%。特别是第一产业,下滑了16.23%。三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比上年增加了100.82元,增幅为12.54%。四是受国家支农政策力度加强的影响,转移性收入有所增长。而财产性收入基本持平。五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首先存在地区间的较大差距,此次调查,进化、何坝、龙泉等乡镇被调查农户的人均收入较高,2005年分别达到2807元、2727元、2535元,而新建、蜂岩等乡镇较低,仅有1684元和1532元。其次是农户之间的差距大,

  这次调查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天桥乡街道社区的龚其伟户,为11411元,最低的是土溪镇黄乐村的陈宇一户,人均纯收入280.1元,仅为前一户的2.5%。

  同时,为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之原因,我们将被调查农户按照不同经营类型,分为传统的纯农业户、从事二三产业户、外出务工户、烟农、专业养殖户以及烟猪兼业户六种类型,分别进行了汇总分析(见下表)。

不同经营类型农户收入情况分析表

 

户数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5年家庭经营

纯收入(元)

2005年第一产业

纯收入(元)

2005年工资性

纯收入(元)

2005年

2004年

增减

情况

占年纯收入比重(%)

占年纯收入比重(%)

占年纯收入比重(%)

纯农户

29

1196.54

1437.04

-240.50

909.35

76.00

801.85

67.01

183.58

15.34

烟农

43

1815.74

1779.82

35.92

1324.52

72.95

1242.10

68.41

487.41

26.84

专业养殖户

25

2037.22

1970.82

66.40

1657.31

81.35

1424.59

69.93

368.00

18.06

烟猪兼业户

8

2076.36

1902.85

173.51

1790.90

86.25

1790.90

86.25

285.45

13.75

经营二三产业户

27

3594.31

3626.61

-32.30

3131.03

87.11

1010.63

28.12

388.32

10.80

外出务工户

68

2668.43

2615.35

53.08

1013.99

38.00

815.59

30.56

1643.97

61.61

  表中纯农户是指只从事传统粮油生产而没有搞烟、畜等主导产业的农户,专业养殖户是指2004年出栏商品猪10头或出售仔猪20头以上的农户,经营二三产业户和外出务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的农户。从表中可以看到,一是纯农业经营户2005年的减收情况最为严重,说明了纯农业户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最为脆弱,受今年灾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最大。二是除二、三产业经营农户收入小幅下挫外,其它种烟、养殖以及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人均收入均高于传统经营的纯农业户,这说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多种经济是分担生产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三是农业收入比例越低,家庭越富裕。后两种类型农户来自农业收入的比例只占30%左右,但其人均纯收入却远高于前几种类型的农户。

二、影响农民稳定增收的几个问题

  根据调查过程中了解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凤冈农民收入状况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生产风险,农民增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二是在加强科技投入,发展多种经济,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认真经营农业生产仍然大有可为;三是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四是加强城镇化、产业化,提高本地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让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农闲、季节性、临时性地从事建筑、竹器编织或经营商店、饮食业、贩卖农产品等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和分析,凤冈农民要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当前存在以下八个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政策让农民直接增收的空间有限。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予、少取、放活”,加大了农业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爱农扶农的优惠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同时应该清醒的看到,随着各种优惠措施的贯彻到位,政策直补的空间将越来越受到限制。

  二是粮食生产对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趋缓。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耕地面积不会再有增加,再加上气候条件不确定因素的制约,要实现粮食稳定增产极不现实,今年凤冈粮油减产就是明证。此外,就算实现粮食增产,受市场因素影响,农民增收也极为困难,“谷贱伤农”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说粮食生产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趋缓。

  三是农民增收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04年农产品价格全面回升,尤其是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而今年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回落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减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益不断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粮食价格目前稳中有降,必然导致粮食生产效益下滑。如果搞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济,其农资投入必然加大,受农资价格上涨影响程度也更严重,从调查情况来看,被调查农户今年人均农资支出为609.38元(包括养殖农资),而被调查烟农的人均农资支出为790.39元,被调查规模养殖户的人均农资支出为904.95元,分别是平均水平的129.7%和148.5%,直接影响了收入增长。

  五是外出务工越来越难,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当前制约劳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外出劳动力的需要。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凤冈常年在外务工人数为6.4万余人,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已外出。就是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也由于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肩挑背扛型的体力活,就业选择空间太小,同时城市下岗职工增加,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被下岗职工所取代,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靠农民外出务工增收的难度加大。

  六是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频繁发生,不时影响农业生产。近年来,凤冈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频繁发生,很难遇到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严重影响农民稳定增收。

  七是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利于农民增收。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业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一方面国内市场受到冲击。根据入世承诺,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我国大幅降低了农产品进口的门槛,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5%降低到5.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进口税率很低的国家之一,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将会受到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将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由于国际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技术壁垒、反倾销、特保条款、“知识产权壁垒”、“绿色壁垒”等新型农产品贸易壁垒规格上升,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必然加剧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八是农户医疗、教育支出增长较快。按照相关规定,医疗、教育之类等生活性消费支出不能作为农民纯收入的扣除项,我们这次也未纳入统计分析(这也是统计数据与农村生活水平感觉有所差异的原因),但在反映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如果要全面正确的地分析、研究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不能不考虑到这两项重头支出。调查中,我们经常了解到一些农户因病致贫的现象,因为承受不了这笔支出,很多农民有一些头疼发热根本就不愿去看病。比如永和镇党湾村后坝组的谭刚一户,按照统计指标要求,得出的今年人均纯收入是2645.98元,还不算低,但事实上,一场重病使他生活极为艰难,目前欠外债万余元。相比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更是一个普遍挠头的难题,加之现在多数农村中学推行规范化管理,要求学生统一食宿,支出大幅度增加,这虽然说明农民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但在客观上也是农民必须面对的刚性支出。按绥阳镇石门村金华组李心伟的说法就是,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孩子上学,全家都得“勒紧裤腰带”,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上高中,农民一年的收入也是供不起的。

  九是农户财产很大部分未纳入保险范畴,存在极大的风险。在这次调查的农户中,永安镇田坝村新尧组陈友礼,曾是村里的老支书,有投产茶园近10亩,家庭年收入近两万元。但不幸今年遭受一场火灾,房屋、粮食和现金损失在5万元左右,由于得不到保险赔偿(只得到政府民政救济500元),再建房屋背上了3万多元的债务,日子一落千丈。

三、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给我们农业农村工作者提出了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艰巨任务,也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努力方向。总结起来,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两大战略:一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是实施城镇化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现结合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确立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工作思路。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为途径,以减少农业人口为关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提高农业的效益,二是扩大农民的就业。现阶段提高农业的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农产品品种的优质化、多样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从以产量为主向质量与效益并存转变。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植后劲产业。一是继续做大做强粮、油、烟、畜等传统优势产业,二是抓好有机茶、优质米、家禽养殖等产业,使其尽快壮大起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三是引导农民抓好秋种生产,同时加强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农民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按照结构调整的思路,根据本地特点并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销路畅、效益较好的种养业。②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规模,扩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探索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辐射带动农户,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变弱质产业和弱势地位的现状,提高农业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③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使农民有组织地参加市场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并促进农业实用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3、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围绕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而展开,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不是加大对现有城镇的投资,抬高城镇公共福利和门槛,拉大城乡差距。而是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从而拉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农产品加工环节,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弥补区位、交通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劣势。同时,由于农产品的集散地往往在小城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可推动小城镇建设,带动服务业发展,安排更多劳动力就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就多,数量就大。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人均收入较高的龙泉、何坝两乡镇的21户中,就有22人就地或外出从事非农劳动,占劳动力的40%,就地从事的行业有客运、花卉园艺、泥水、屠宰以及贩卖蔬菜、畜禽等农产品,转移渠道明显高于其它乡镇。

  5、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注重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凤冈制定的“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正是依托山区环境污染少这一优势,又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省的经济发展战略理念,目前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还亟需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这一进程。从品种上看,种植业方面应以茶叶、水稻、玉米、蔬菜、油菜、中药材为主,养殖业方面以无公害商品猪、山地鸡、鸭、鱼、山羊为主。从生产角度看,要严格限制或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从发展视角看,实施全球通行的IS014000标准,为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有效的“通行证”。从管理角度看,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加强环境教育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全面了解主要贸易国有关绿色壁垒的内容、动态及相关信息。

  6、为了实现以上的经济发展设想,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建议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是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增收基础。要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支农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尤其是培育和扶持绿色环保生态农业企业。二是加快交通信息和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加快乡村公路改造和建设进程,迅速扭转交通落后的局面,其次是提供农民需要的生产信息、生产技术、生产资金、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三是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 要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农民进行强化教育培训,因人而异地设置文化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市场经济知识等课程。同时,要结合扶贫计划,有计划分批选送农家子弟免费参加农业技术学校的农技专业的技术培训。四是落实减负措施,扫除增收障碍。农民负担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认真把有关政策措施抓落实,理顺关系,扫除一切乱收费、搭车收费的行为,从而扫除增收障碍,为农民增收大开绿灯。

(作者系凤冈县农业办公室专题调研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