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支农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对湖南茶陵县种田农户增收情况的典型调查
今年上半年,我们就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基层贯彻落实情况及种田粮农收入、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在茶陵县马江镇长联村开展了民情调查,重点了解了农民种田是否有钱赚、农村劳动力为什么会有剩余、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情况。
一、惠农政策让种田农民得到实惠
2004年该村村民陈志刚种早、晚稻共10亩,与2003年持平。
(1)从稻谷总收入看,比上年显著增加。2004年稻谷总产量7500斤,与上年持平,稻谷总收入5790元,加上国家粮补95元,合计收入为5885元,比上年增加1585元,增长36.9%。其中因国家提高稻谷收购价格,增加收入1490元,占总收入的34.7%,粮补占总收入的2.2%。
(2)从稻谷成本来看,略有提高。2004年的稻谷成本总支出为3605元,比上年增加支出67元,增长1.9%;从费用支出的项目来看:1、机械作业费900元,占总成本的24.9%;2、人工管理费871元,占总成本的24.1%;3、农用化肥591元,占16.4%;4、农药费283元,占7.8%;5、种子费300元,占8.3%;6、地膜、秧膜费65元,占1.8%;7、土杂肥120元,占3.3%;8、抗旱费200元,占5.5%;9、税收275元,占7.6%。在费用支出项目中,机械作业费和农用化肥费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2.5%和7.7%。税费用所减少,下降了21.4%,其余费用基本持平。
(3)从稻谷纯收入来看,比上年成培增加。2004年纯收入为2280元,比上年增加1517元,增长了近1倍;按水田面积计算,每亩纯收入为458元,比上年增加了303元。完全得益于党的政策好,一是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早稻每100斤收购价由上年的52元提高到73元;晚稻每100斤收购价由上年的62元提高到79元。二是国家增加了种粮、良种补贴95元。
二、技术进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一)科技种田水平提高,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据调查,如果种水稻40亩,采用科技种田的办法,比人工种田的办法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而且大大降低了种田成本。
(1)从耕田方面看:用机械耕田,一个机手每天可耕田50亩,40亩水稻只需8劳动日;如果用人畜耕田,一个劳动日只能耕一亩,需40个劳动日,机耕比人畜耕可节省劳动日32个。
(2)从收割方面看:用收割机每天可收40亩,只需4个劳动力;如果用人工收割,一个劳动力只能收0.5亩,就需80个劳动日,机械收割比人口收割可节省劳动日76个。
(3)从插秧方面看:采用抛秧技术,一个劳动力一天可抛2亩,40亩只需20个劳动日;如果用人工插秧,每天只能插秧0.5亩,需80个劳动日,抛秧比人工插秧可节省劳动日60个。
(4)从节约劳动日方面看:用科技种田40亩,只需劳动日40个,比人工的办法可节省劳动日240个。
(5)从经济效益上看:用科技种田40亩,只需费用4440元,比人工要节省费用7960元;如按播种面积计算,每亩平均节约费用199元。
(二)从其他方面去分析,农村所需劳动力也大量减少。一个义务工取消后,每亩耕地减少了5个劳动日。二是从季节生产方面来看,早、晚稻生产期仅8个月,年内还有4个劳动力剩余;三是从每个家庭上看,至少有2个劳动力以上,留一个在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其余劳动力均为剩余劳动力。
三、目前农民最担心的问题
以去年中央1号文件为标志,我国正在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农业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干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基层对党的“三农”政策衷心拥护。但调查中,基层干部、群众也还存在一些担忧。
(一)担心国家粮食保护收购价是否有变化,种粮补贴会不会取消。
(二)担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会抵消粮食上涨价格。据调查,2005年,尿素由上年的每袋(80斤)70元上涨到87元;碳铵由上年的每100斤的23元上涨到27元;磷肥由上年的每100斤19元上涨到23元,钾肥由上年的每100斤88元上涨到115元;以上品种比2004年分别上涨了21.4%17.3%15.7%30.6%。上述4项农资价格平均上涨率为21.3%。
(三)担心剩余劳动力无出路。今年外出劳动力可能会减少,其原因:一是外出打工工资太低不合算,在家种田、养猪效益比外出打工还合算;二是外出打工不利于家庭生活,更不利于培养教育孩子,有的孩子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交给老年人管理,因老人文化低,辅导不了学习导致成本下降。三是因为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差,无一技之长,进厂无技术,当地也无较好得培训机构,即使有劳动力剩余也无就业竞争力,难以外出。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干群关系进一步改进。但实现农业增收、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控制耕地数量,保证基本农田稳定;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推广测土配方肥等先进技术,提高地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推广和转化应用,尤其是加强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真正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公益性职能抓紧抓好。
二是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给农民的各项政策优惠。今年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提高了今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彻底改变了我县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局面。这些优惠政策能不能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农民群众能不能实现增收,因此,应该把落实“三农”优惠政策作为今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对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税免除等政策,应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规定,不折不扣地抓落实。
三是从城乡统筹、工农统筹的高度来谋划农村剩余力转移。我县有近48.76万的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34.24万人,必须面向城镇、依靠二、三产业,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以“阳光工程”为主导,大力推进农民进城务工技能培训,各地应配合实施,因地制宜地加强各具特色的农民工培训,打造农民进城务工地方品牌,提高农民务工收入;推行农民工素质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农民务工行业管理;各地应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的优惠政策,给予农民工应有的“国民待遇”。
四是应认真研究解决农资价格上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据测算,按目前农资价格水平,今年我省农民种植一亩水稻要增加成本25-28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策给予农民的实惠。如何防止农资价格上涨,避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靠限制农资价格是行不通的,应该研究在给予农资企业一定煤电优惠、适当进行农资限价的和通过税收调节的同时,设立农资价格专项补贴,直接补到农户,减少农民种粮成本。同时,对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加强农村信贷扶农力度的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有了明确规定,但如何培养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在政策上予以规范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