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阻碍农民增收的瓶颈
8月22日,迁安市大五里乡小庄户村农民王贺民又迎来了省农科院专家工作站的技术人员,从板栗幼树秋季施肥、防虫的知识到成树秋冬季节的养护,专家讲得有条有理,王贺民听得津津有味。望着自家十几亩长得郁郁葱葱的板栗幼树和几十亩果实累累的老栗树,王贺民心里乐开了花。
王贺民告诉笔者,他承包了100亩荒山,近年来,每年都在山上栽一些板栗树。由于信息闭塞,开始时,栽的都是些老品种,管理也是按老黄历,都是等树有了虫、出现了病害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有的树四五年都不结果。“3年前,省农科院专家工作站的技术人员来到了俺这儿,根据树的生长期定期来传授科学施肥、修剪枝、预防病虫害知识,他们还送来了树苗新品种和优质肥料,俺不出家门就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如今,俺的栗树三年就开始结果,老树每年比原来增产40%,板栗的质量好了,价格每公斤也比原来提高了六毛钱左右。”
王贺民所说的专家工作站是省农科院和迁安市科技合作的产物。2002年,为解决优质农资、技术成果、市场信息与农民相隔“最后一公里”问题,迁安市人民政府与省农林科学院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拉开了“市院科技合作”序幕。
市院科技合作即双方根据迁安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结构调整长远规划,并依据规划发展需要确定科技合作项目,组建了100名省农科院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工作站。工作站是一个流动的教室,站里的技术人员常年分期分批驻扎在迁安农村,结合市院科技合作项目,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新成果展览、农资速递和编发“市院合作信息快报”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教室培训、现场培训、天上电波、地上观摩、纸上资料、网上传播等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等传授给农民。到目前已培训群众2万人次,提供技术资料2万余份、科技书刊8000余册,编发信息700多条,发行“市院合作信息快报”33期6800份,真正实现了科技成果、市场信息、优质农资与农民的亲密接触。
“与以往不同的是,专家工作站的技术人员传授给俺的总是良种、良法配套的技术成果,在生产管理中教俺以预防病虫害为主的种法儿,俺受益不小。”太平庄乡西里坎村蔬菜专业户韩进说出了他对工作站的亲身感受。
迁安市市长刘桂东告诉笔者,专家工作站和市院科技合作项目,使迁安农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度大大增强,逐步掌握了靠科技致富的金钥匙。专用甘薯新品种示范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使迁安的甘薯产量提高了20%以上,迁安的甘薯加工品获得了省名优产品称号;精品蔬菜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十几个国内外蔬菜新优品种落户迁安,迁安拥有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并开发出了医疗保健菜、盆栽观赏菜和高质量的有机蔬菜;通过优质杂粮生产及加工厂建设,迁安的杂粮生产由劣势变优势,迁安系列杂粮已走出市门,走向全国,小杂粮将要变成迁安的一个大产业。最为重要的是工作站使迁安农民普遍得到了实惠,市院合作项目已惠及全市19个镇(乡)、332个村12万户,新技术成果应用累计推广面积52万余亩,累计增收1.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