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引领农民奔小康综述(下)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这对于头脑不活、信息不灵又缺少技术和资金的普通农民来说谈何容易!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能人示范引导,而农村致富带头人正是担当了这项重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许多地方,出现一个致富带头人,往往就带出一个很大的产业。合肥市长丰县水湖镇农民闫兴忠发展大棚蔬菜致富,很快就带动500多农户兴建近万亩塑料大棚,进行温室蔬菜种植,并通过技术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实现从一般蔬菜种植转变到进行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水湖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致富能手王化东以市场为导向,带动宿州夹沟镇刘寨村群众先后三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烟、小麦良种、棉花良种、干杂果等高效作物,当地由原来分散的个体传统农业转化为依靠科技、高产高效的订单农业,解放出来的富裕劳动力投入到发展二、三产业中,全村人均收入由5年前的600多元提高到3000多元。在“头雁”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养牛村”、“桑蚕村”、“绿色蔬菜”基地不断涌现,一个“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辐射经营,连带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在江淮大地上形成。
示范推广新技术
缺乏科学技术一直是制约农民奔小康的瓶颈。农村致富带头人不仅是采用农业适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探路人,更像传播农业新技术的火炬手,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带动大批乡邻走上科技致富道路。
歙县汪满田茶场场长汪智利多次利用农闲或茶季来临时,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向茶农传授茶叶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
芜湖县清水镇致富能人王传芝在自己的公司专门建立科技窗口,把自己多年辛苦钻研的苗木技术无偿教授给乡亲,解决了苗木成活率低,品种陈旧单一的难题,短短几年发展成为远近有名的苗木专业村。全国劳模、蒙城双孢菇协会会长袁顺,给种植达到50亩规模的区域专门派一名技术人员驻点,无偿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双孢菇生产已辐射到全县14个乡镇及凤台、濉溪、涡阳等地,农户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
在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农村适用的科学技术,树立了“科技兴农”的观念。尝到科技致富甜头的农民,开始自发成立种植、养殖协会,积极参与协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我省广阔的乡村,由致富带头人传递的科技火种正在熊熊燃烧,渐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