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三少”促增收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区,十年九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省“十弱县”。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泰来县委、县政府总结几年来全县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到,要结合齐齐哈尔市委提出的“四个换位”战略思想,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在农业之外寻找致富新途径,依靠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业、致富农民。
泰来县委、县政府引导党政领导和农民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农业抓农业,顺应自然规律抓农业,扶持农民多养、多植、多转,引导农民少种、精种或不种,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多养”就是要突出畜牧养殖业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农业内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换位,真正实现思想观念上、领导措施上和要素投入上由副到主的换位。在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奶牛振兴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猪、鸭鹅的规模饲养,促使奶牛、生猪、鸭鹅生产上水平、上规模。在奶牛生产上,全县今年要配套种植青贮玉米5万亩,完善奶牛配种站52处,冻配奶牛1万头,建设并完善标准化榨奶站7处,全年奶牛存栏达到2.5万头,收入7000万元;在生猪生产上,依托龙头,壮大基地,完善协会,走“公司联协会,协会联农户,政府搞服务,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年生猪饲养量47万头,出栏29万头;在鸭鹅生产上,大力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发动农民广泛饲养,年鸭鹅饲养量达100万只,出栏70万只,收入2450万元,从而尽快实现畜牧业占全县半壁江山的目标。
“多植”就是要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的大观念,在防沙治沙、农田基本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培肥地力等各个生态建设环节的统一上谋求解决该县生态型贫困的难题,通过改善生态推进农业长足发展。泰来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强造林的田间指导,提高造林的成活率,采用强制手段护林,提高保存率,巩固治沙造林成果。今年全县造林面积达到3.5万亩的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推广“十多十少”治沙模式,将生态效益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结合起来。要合理调整树种结构,重点发展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高、见效快的大果沙棘,实行林药、林经间种,提高治沙造林的经济效益。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引嫩工程的立项步伐,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抗旱水源建设,提高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今年内要实现百万亩喷灌县的目标。
“多转”就是在产业转移、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上下工夫。在产业转移上,把着力点放在建设工业项目上,围绕资源搞招商、围绕粮食转化做文章,围绕项目抓工业,在加速现有企业扩张升级的同时,建工业园区,做大企业规模,努力建设一批支柱企业。要巩固现有乳品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再造乳品龙头,加快奶牛基地建设步伐,做大乳品行业;以嫩江白鹅、龙诚羽毛等企业为依托,壮大鸭鹅产业;依托金健米业、鑫洋米业促进水稻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优质米产业;依托荣盛亚麻公司搞好亚麻基地建设;扶持鑫海蓖麻油脂化工厂尽快投产,拉动蓖麻种植;搞好沙棘基地建设,为引进沙棘果加工企业创造条件;扶持齐齐哈尔市康派尔公司扩大加工能力,培植花生生产。在土地流转上,对于投入能力低、种地经验差的农户,引导他们进行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扩大规模经营,避免耕地浪费,减少农民损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泰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少种、精种或不种”,靠提质增效增收。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块,要精种、细种,扩大先进适用技术的使用面积,增加附加值高、产出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绿色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通过规模优质高效生产和增加科技含量,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的效益;对土地瘠薄、沙化严重的地块,要少种或者不种,实行还林、还草,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突出搞好以花生、绿豆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和以提高玉米单产和扩大水稻面积为重点的粮食“提质增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