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贵州省“背篼军”的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

日期: 2005-06-24 13:33 作者: 钱芳 王厚俊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 【字体: 打印本页

  内容提要:进城务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对贵州“背篼军”这一较为典型的农民工群体的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在城市中的收入状况以及制约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研究结果表明,“背篼军”收入水平总体偏低,不同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技能及兼业状况等)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都会对其收入产生影响。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缺乏有效的组织保护是制约“背篼军”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农民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背篼军”是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典型表现。本文主要运用课题组的实地调查资料,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背篼军”的收入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以期从这个视角观测、了解贵州“背篼军”在城市的生活状况。

  一、有关调查的简要说明

  本文调查资料来自于2001年8月~2002年5月课题组对“背篼军”所做的随机抽样调查。课题组主要选择了贵阳市、花溪区、六盘水市、遵义市、毕节市、织金县和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7个地区作为调研地区。选择样本地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些地区都是“背篼军”的主要发源地,并且有着数量庞大的“背篼”群体,比较有代表性;二是考虑了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之间的地域差异。样本分布的具体情况见表1(略)。调查主要采用了随机抽样法、观察法、结构访谈法(即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等。

  二、贵州“背篼军”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当“背篼”是贵州农民进城打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一方面,他们大都来自比较偏远的山区,缺乏劳动技能,且“能吃城里人不能吃之苦,受城里人不能受之累”。他们对收入的期望值较低,主要做一些拾遗补缺以及城里人所不愿做的脏、累、苦、险之类的工作。

  另一方面,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认为,当“背篼”是一种较好的就业方式。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相比较而言,在单位时间内,当“背篼”的收入比在工厂做工的收入要高,自由度也更大。有些“背篼”反映,一些工地上的老板请他们去干活,他们却拿不到工钱,且投诉无门。而当“背篼”,拿的是“现钱”,心里踏实。也有一些“背篼”即使能够进入到某些正规行业,但由于他们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和令人满意的收入待遇,在收入和地位悬殊不太大的情况下,他们宁可冒收入不稳定的风险,选择当“背篼”。这是因为当“背篼”有更大的自由。由于“背篼”行业较易进入和劳动供给较为自由,背背篼成了一种相对具有吸引力的行业。许多暂时还未找到合适事情干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出来当了“背篼”,从而造成了这一行业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见表2(略))。

  “背篼军”的进入,填补了城市急需的劳动力的空缺。这种非正规方式的就业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容易进入,管制较少,劳动契约随时可能被终止;第二,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没有制度性联系;第三,基本报酬一般采取计件工资的形式;第四,劳动报酬较低,劳动供给自由;第五,劳动者从事的工作以体力支出为特征,工作环境很糟糕或者作业对象很脏。

  三、收入水平分析及评价

  由于“背篼军”常年不定期地往返于城乡之间,因此,考察其年收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本文以“背篼”个体每月的收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一)“背篼”人均月收入的绝对分组

  按人均月收入100元为一档将“背篼”划分为7组,最低一组为200元以下者,最高一组为700元以上者,其中,82.24%的“背篼”人均月收入在200~600元之间。最高组人均月收入为最低组的4.6倍。“背篼”之间的收入差异状况可通过变异系数来反映,变异系数越大,则收入差异越大。由表3(略)可知,总的变异系数为0.35,并大于各分组的变异系数。这表明,不同分组之间的收入差异大于同一分组内的收入差异。

  (二)“背篼军”的个人特征与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1.性别、民族特征及其收入水平。从调查的样本来看,男性“背篼”的月收入比女性“背篼”的月收入高,平均高101.45元。女性“背篼”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400元之间。男性“背篼”中月均收入在400元以上者占45.8%,而女性“背篼”中达到这一收入水平者仅占12.5%。可见,与女性“背篼”相比,男性“背篼”有着明显的收入优势。从民族特征来分析,少数民族样本“背篼”的收入略高于汉族样本“背篼”的收入。民族差异对“背篼”收入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2.受教育程度及其收入水平。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样本“背篼”的人均月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人均月收入随“背篼”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缓慢增长。其中,受教育年限在7~9年的“背篼”的月收入水平最高,比未受过教育的“背篼”高93.5元,前者是后者的1.28倍。

  总体上看,“背篼”的收入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有所增长,但这种增长较为平缓。其中,未受过教育的“背篼”与受过教育的“背篼”的收入差距较大,但受过教育的“背篼”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小。这也充分反映了“背篼”行业的特点,即文化程度并不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工认为,有没有文化对于当“背篼”并不重要,通常只要具备识字和识数这样的基本知识就已经足够了。

  3.年龄特征及其收入水平。从年龄特征来看,“背篼”的收入在21~30岁这一阶段有所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其中,51岁以上年龄组的收入的下降幅度较大。应该进一步指出的是,不同年龄组内部的“背篼”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有所不同的。从变异系数看出,最低年龄组和最高年龄组的内部收入差距较大,31~40岁这一年龄组的变异系数最小,即收入差距最小。调查中发现,雇主多倾向于选择青壮年的“背篼”,而对年幼或年老的“背篼”选择较少。这是因为,年幼的“背篼”做事太不让人放心,年老的“背篼”又缺乏体力,而青壮年“背篼”的主动性较强,体力上占着极大的优势,这也是造成“背篼”们工作机会多少和收入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4.打工时间的长短及其收入水平。由表6(略)可知,打工时间在2~5年的“背篼”的收入最高,为425.61元;打工时间在1年及以下的“背篼”的收入最低,为300元;前者比后者高125.61元。这表明,尽管体力是“背篼”最大的资本,但工作经验也很重要。打工时间在2~5年的“背篼”大多属于青壮年劳动力,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经验,从而能够得到较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导致他们的收入高于其他“背篼”的重要原因。从变异系数看,打工时间为1年及以下的“背篼”之间的收入差异最大。

  “背篼”的收入随着打工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打工时间在1年及以下者收入最低,10年及以上者收入下降幅度较大。这是因为打工时间较短者缺乏经验,打工时间较长者年龄偏大,体力较差,因而收入下降幅度较大。

  5.技能、兼业状况及其收入水平。调查显示(见表7(略)),有技能的“背篼”的月收入高于无一技之长的“背篼”,前者比后者高出34.3元,是后者的1.09倍。这些有技能的“背篼”大多是拥有一些初级技能的人,例如石匠、木匠等,也有部分“背篼”会一些稍高级的技能,例如电焊技术、修车等,但他们由于缺乏资金或技术不成熟,也出来当了“背篼”。总的说来,有技能的“背篼”要多一些就业机会,因此,收入也较无技能的“背篼”要高,但总体相差不大。

  除了在城市中背背篼外,大部分“背篼”还同时从事其他工作。由于劳动自由,没有约束,他们常常寻找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以增加收入,只要有人找,他们几乎什么活都干。从表7(略)可以看出,兼业的“背篼”的收入要比未兼业的“背篼”高,前者比后者高出31.31元,是后者的1.08倍。调查表明,有技能者与兼能者两组的收入差异非常接近,这体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即有技能者兼业机会相对较多,因此,有技能者与兼业者的收入相近;而无技能者兼业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无技能者与未兼业者的收入相近。

  6.不同地区“背篼”月收入水平的比较。从表8(略)可看出,毕节市“背篼”的月收入水平最低,为323.79元,贵阳市“背篼”的月收入水平最高,为490.17元。贵阳市“背篼”的人均月收入是毕节市的1.51倍。毕节市和威宁县“背篼”的收入非常接近。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可依次排列为: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花溪区、织金县、威宁县、毕节市。

  不同地区“背篼”的收入差异,可充分地反映出城市规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背篼”收入的影响。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多,从而“背篼”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背篼”的人均月收入总体较低。“背篼”的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600元之间,获得这样收入水平的“背篼”人数占总人数的82.2%。月收入在200元以下者和600元以上者较少。

  第二,男性“背篼”的收入高于女性“背篼”;少数民族“背篼”的收入略高于汉族“背篼”;有技能的“背篼”的收入高于无技能的“背篼”;兼业的“背篼”的收入高于未兼业的“背篼”。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背篼”的收入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受教育程度达到10年以上者,其收入明显呈下降趋势。这种波浪式的变化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对“背篼”收入的影响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打工时间的延长,“背篼”的人均月收入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年龄在20~29岁之间、打工时间在2~5年之间的“背篼”的收入最高。这表明,在以体力为资本的“背篼”行业中,年龄的增大会导致优势的丧失。

  第三,从不同地区的“背篼”的收入差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规模与其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背篼”的收入也越高。对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背篼”的收入差距的分解分析表明,在总体收入差距中,地区内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相对较大。

  五、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背篼军”劳动供给的特殊性(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力供给数量大大超过需求数量、劳动力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低),决定了“背篼”的收入只能处于较低水平。“三块五块背一点,一天不够搞生活”,“拐扒落地三只脚,汗水落地淌成河”等山歌,即是对这种劳动供给状况的真实写照。背背篼属于一种强体力的简单劳动,对技能和文化素质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加上它是一种流动非常自由的行业,因而对农民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合适工作或暂时还不想干其他事情的进城农民工来说,这是最好的栖息地。但是,相对于“背篼”所付出的劳动而言,他们的收入是较低的。造成他们低收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大大超过需求数量。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劳动力供给具有同质性。“背篼”提供的产品都毫无疑问地相同,都是体力。只要能够达到搬运的目的,人们都将“背篼”视为无差别的劳动力。第二,“背篼”行业较易进入。只需花几元钱购买一个背篼,就成为了行业的参与者,由此,便造成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供给。

  2.在农民工和城市人之间存在职业隔离。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只能从事与在农村相似的体力工作,即所谓的“农民的工作”,“背篼”即是其中的一类。“背篼”主要从事脏、累、险的工作,本应有高收入作为补偿,但由于其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日益增加的劳动供给,他们被阻拦在“农民的工作”界限之内,很难溢出并进入由城市人统治的职业。这压抑了“农民职业”的工资水平,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3.劳动力雇佣双方地位不平等。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处于有利、有权的地位,而“背篼”处于不利、无权的地位。加上“背篼”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组织,甚至缺乏政策法规的切实保护,所以,“背篼”的工资水平不存在组织性因素对其的影响。他们几乎处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因此,他们的收入增长缓慢。

  总之,劳动力的供给严重超过需求,低廉的劳动力加上激烈的竞争是造成“背篼”低收入的最根本的因素。对“背篼”来说,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他们更多地依靠的是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来参与竞争,例如,吃苦耐劳,不怕累、脏、苦、险的工作和对失业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依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来提高赚钱的能力。  摘自:2005.4(40—44)《中国农村经济》(作者单位:1重庆邮电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贵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