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江西:农技推广难 农民增收的“软肋”

日期: 2005-06-15 00:00 作者: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福田镇一农民在市菜科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了2亩大棚“洋辣椒”,提前上市,价格卖到20元/斤,获利1万余元。

  芦溪一农民以前挖煤,现在转为养猪,结果养猪场建起来,经农技部门检验却不符合生产要求,直接损失10万元。

  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折射出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尴尬:一方面对促农增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种养大户;而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体系还远未成型,难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我市地少人多的情势,决定了不能与其他地市在总量上一争高低,而只能在单项和综合竞争力上一较长短,走高产高效和名特优新的特色农业之路是我市农业的惟一选择。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支撑,是战略基础。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我市农技推广上山下乡,大展拳脚。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园五工程”的举措,相继在全市乡村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到目前为止,各类规模的示范基地已近40个。这些基地建在田间地头,以此为载体,农技人员将最有市场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转嫁”给农民,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抓好农业科技普及,一是启动实施农业科技示范万户工程。该工程自1998年启动后,市政府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费用和3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扶持科技示范户,金融部门共发放专项贷款8000万元支持科技示范户,已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示范户10449户。二是信息入户工程。率先开办了市级农业科技《丰收》电视专栏节目,在《萍乡日报》开辟《金土地》专栏,及时把农业科技、市场信息送到千家万户;还开设了农业信息网,建立了传播农业科技的快捷通道。三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10万人次;在各地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将农技推广项目落实到村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如今我市城乡,稻菽千重浪,牛羊满山跑,农技推广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技推广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不够,贡献率仍少,带动规模欠小。

  从区域来看,市级农技推广机构较为健全。近水楼台先得月,城郊结合部的农业科技指数和产业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的步伐迈得更快。农技推广难,难点在县乡,农技推广功能弱,覆盖面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差。反差之大主要源于体制问题。2003年以来,全市各县区先后开展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乡镇将原来的农业“五站”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组成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财、物均由乡镇统管,而在业务上受县区农业局的安排和指导。“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实际上削弱了农技推广机构的功能,表现为:相关农业技术信息要经过乡镇,再传递到农技机构,传速缓慢;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在编不在岗,大部分时间为乡镇的财税工作、安全生产、计生、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所累,反而腾不出时间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进行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疾病扑灭工作。

  从农技成果转化率来看,由于投入不足,农技队伍老化,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技术、优良品种的转化率低,难以产生大规模的农业经济效益。我市县乡两级共有111个农技推广机构,其中全额拨款的27个,差额拨款的16个,其余的靠自收自支;财政全额拨款人员156人,差额拨款162人,近800人没有拨款。在大多数乡镇,工作经费紧缺,无办公场所和简易农技化验设备,农技人员的工资和下乡费都要自个挣。条件一穷二白,导致农技队伍人心涣散,不少专业人员设法调离岗位,或离职干个体,或另谋他业。即使目前在岗的,也主要是以经营性工作为主。由于农技推广滞后,近几年我市选育出了一系列优良品种,只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中晚稻组合“新优63”、“博优141”、早稻品种“赣早籼55号”,“萍椒三号”,以及优质西瓜、玉米、蔬菜等品种,在华东、华中等省市大面积推广运用。而在我市,优良品种则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零星种植难成规模。

  从农技队伍人员构成来看,农技推广培训工作力度不够,乡镇农技人员技术素质低。据市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近5年内,我市乡镇农技人员参加培训的仅83人,其中培训3个月以上的22人;乡镇农技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多,且缺乏应有的技术培训。据悉,因为不少站的“三定”(定性、定编、定员)工作没有落实,乡镇农技机构的事业性质未被确认,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充实进去,调入的大都是不懂行的非专业人员。77%的乡镇农技人员没有技术职称,在岗不懂行的现象颇为普遍。乡镇技术人员大多不懂业务,基本上只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农民以及专业户的需求难相适用。因此,记者在基层经常见到此类现象:农民遇到农业技术上的问题不能解决,总是不辞路远到市、区农技部门咨询或求助。

  农技推广难,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软肋”。要改变这一状况,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和稳定农技队伍,使农民增收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使农技推广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我市各级部门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