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劳务经济热双阳致富路上故事多(下)

日期: 2005-05-27 00:00 作者: 王弋 张晓黎 刘茵 赵伟 魏巍 来源:吉林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能人路留栓把鞋厂“搬”回家

  在双阳区奢岭街道,一片曾是几千平方米的空地上,如今出现了一座现代化制鞋企业,这里有两条橡胶鞋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达80万双,工人绝大多数是当地农民。这家企业的经营者路留栓,在当地农民心中是个能人,也是个名人。他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办了这家鞋厂,为乡亲们找到了出路,还因为他常有一些异于常人的思想和做法。

  14年前,率先从农村走出去的路留栓外出打拼,他从个体户干起,先后在长春光复路市场搞鞋业零售批发、在哈尔滨诚信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任法人兼总经理。就在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时,他选择了回乡创业。“我的亲人、乡亲都在这里,我一定得回来。”回乡后,路留栓办起了鞋厂。

  为了不因建厂给附近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他修建了公司附近的两条路;为了弥补因征地而给部分村民造成的麻烦,他先将这部分村民聘入公司。公司现有180多人,有150多人是当地居民,其中65%是贫困户。奢岭街道新兴村的张丽夫妇一家五口,却没有多少地。由于孩子小,夫妇俩外出打工总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几个月前,路留栓得知了夫妇二人的困难,把他们聘进了公司。

  “公司区位优势好,正处在净月、双阳发展的隆状带上,相信一定会不断扩大规模。”路留栓说,“那时,就可以安置更多剩余劳动力了。”

  养殖屯户户年收入过万

  听说双阳区奢岭街道前城村卜西屯是个养殖屯,每户的年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屯子。一个屯子有45户,30多户都在养鸡,余下的不是养鹿、养牛就是种菜苗。

  村民刘玉芝的鸡棚里养着几千只鸡雏,按每只鸡15元计算,它们又可以为主人增添一笔可观的收入。刘玉芝说,去年光养鸡,家里就收入一万多元。

  见到王祥老汉时,他正在盘算着第二天买鸡雏的事。王老汉告诉记者,家里最多时养过6000多只鸡,赚了六万元左右。“去年家里打井、置备物件花了不少,没攒下多少钱。现在需要的都有了,就差好好干了。”王老汉信心十足地说。

  搞养殖要担不小的风险,“光自己干不行,必须得团结起来。”问起成功的秘诀,村民们归功于政府的扶持和干部们的帮衬。为了把大伙拧成一股绳,村里成立了养鸡协会,由村干部领头,定期发布信息,统一组织销售,不管是买鸡雏、买料,还是打防疫针,村民们都省了不少心。

  农家女赵志敏的打工生活

  清晨,双阳区奢岭街道东营村赵志敏为孩子准备好早饭,穿戴整齐后,骑着自行车兴冲冲地向“单位”赶去,准备开始一天的打工生活。

  “以往提起出去打工,那都是男人们的事,我们农村妇女要照顾家,哪能甩下手去打工?”在路上,赵志敏打开了话匣子。过去,赵志敏和其他农家女一样,侍弄有限的土地、围着锅台转是她每天的“工作”,赵志敏总是觉得浑身有劲儿派不上用场。去年东营村通过招商引资,在家门口建起了服装加工厂。听说厂里在当地招工,赵志敏第一个报了名。

  说话间,赵志敏到了工厂,她换上工作服坐到工作台前,缝纫机在她的“指挥”下发出愉快的“嗡嗡”声。上岗前一个多月的缝纫、裁剪技能培训,让赵志敏对现在的工作驾轻就熟。由于技术过硬、手脚麻利,赵志敏当上了生产班长。

  午休时,赵志敏和三五名农家女聚在一起,边吃饭边唠起了增收嗑。“我在厂里打工挣工资,家里的地丈夫种,一年有两笔收入。”“明年我用工资养鸡,家里又多了一个‘来钱道’,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有奔头。”“可不是,跟过去围着锅台转一比,现在我的心情特别舒畅。”……农家女们爽朗的笑声飘向田野。

  据了解,东营村有70多名农家女和赵志敏一样,在工厂里找到了“第二职业”,仅加工服装每人每年就能净赚5000多元。

  黑鱼村有条“劳务热线”

  “明天孙久德带人到山西修路,要是想去下午到村里报名。”“现在缺少电焊工,培训从下周开始。”……在双阳区平湖街道黑鱼村采访时,村委会副主任马铁义的手机不时响起。手机一响,马铁义就不好意思地说声“对不起”,然后接起电话耐心地跟农民说着劳务输出的事儿。

  马铁义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后,他就又多了个职务——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站长。他的手机平均每天要接十多个电话,都是农民打来的,有的是问用工信息,有的是在外地打工的农民遇到难事寻求帮助,马铁义笑称自己的手机是“劳务热线”。

  黑鱼村有劳动力1957人,为了增收致富,村里制订了“一家一户有一个项目、种0.1公顷效益田、有一个打工人”的致富计划。在外出打工上,村里下了大功夫。他们把劳动力信息建成档案,从镇里、区里获取劳务信息后,挨家挨户地发布用工信息,从思想动员到找到工作,村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全方位服务。

  如今,黑鱼村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近400人,一年的打工收入达250多万元。一些农民外出打工时间长了,见识广了,变成了“劳务中介人”,经常回村招工。农民孙久德就是村里有名的“劳务中介人”,他每年都会从村里带走几十名农民去山西修路,他自己的年收入能达5万多元,带出的农民每人每年也能挣上七八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