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热双阳致富路上故事多(上)
近日,本报连续刊发了长春市双阳区发展劳务经济的系列报道,双阳区的新思路、新做法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了把更多的亮点奉献给读者,我们深入基层,走村入户,通过和干部,农民交谈,感受到他们思想深处的变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有的村屯因为搞劳务输出彻底变了样,农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有的干部“不务正业”地转行当起了“老师”,当上了“劳务中介人”;有的农民外出打工赚了钱,回乡摇身变成“大老板”……
“不务正业”的副镇长
在外人眼里,双阳区太平镇副镇长郭中海有点“不务正业”。“放着副镇长不好好干,去当了个专职副校长,不是不务正业是啥?”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
“我这可不是不务正业,我这个专职副校长可是农民学校的副校长!”面对记者的疑惑,郭中海急忙解释,“我为农民致富服务,这也是我们镇政府的职能啊!”原来,太平镇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农民要想致富,必须有生存之本、一技之长。于是,镇党委决定由镇政府腾出办公用房,成立农民学校,并由郭中海带领八九个人专职负责,“社会需要啥,老百姓想干啥,我们就讲啥。”
农民学校成立后效果如何?
“一个字——‘火’啊!”郭中海说,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培训19期,累计培训6031人。针对那些不愿离开家的农民,农民学校就引导他们发展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开展“农家乐”特色旅游。而对于年轻人,农民学校则对其进行保安、保姆、建筑技术等岗位技能培训。由于定位准确,农民学校成立以来就一直火爆。
“下一步,我们要扩大农民学校的规模,在有条件的村开办分校。”郭中海说,农民学校的一切都以服务农民为主,不能总局限在一间教室里,要“走出去”,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
听了书记话 仨月挣八千
在双阳区太平镇采访时,听说有个叫刘伟的农民,因为听了干部一席话,仨月挣了八千多元,前不久还给镇党委书记高义送了一面锦旗。
记者驱车来到土顶村,想要采访刘伟。恰巧刘伟外出联系卖牛的事,刚出村不久。拨通他的电话说明来意后,刘伟爽快地答应半小时后回到村里。
在等刘伟的过程中,记者和一些农民攀谈起来,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刘伟养牛致富的故事。刘伟当了二十多年农民,就认一个死理儿:当农民要埋头种地。去年12月,太平镇干部下到各村,一是为了引导农民外出打工,二是给不愿意外出打工的农民寻找致富项目。镇党委书记高义来到刘伟家,坐在炕头上和刘伟唠起了致富嗑,鼓励刘伟养牛致富,不用离土离家,又能增加收入。刘伟听了高书记一席话,当下决定养育肥牛。3个月后,25头育肥牛出栏,刘伟一下挣了八千多元。
说着说着,刘伟骑着摩托车回来了。见大家都在说他的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养牛我这是头一遭,不但挣了钱,脑袋还开窍了。”刘伟的话引来一阵笑声。刘伟幽默地说:“我养牛挣了钱,彻底改变了我在家里的地位,老婆孩子都听我指挥,喂牛的积极性可高了。别看这次挣了钱我啥都没给家里添置,一门心思扩大养牛规模,可家里人都理解我,都知道那是为了让钱生钱。”刘伟养牛的事在屯里掀起不小的风波,现在已有几户跟着他养起了育肥牛。农民刘静平就是其中一个,他养了11头牛,挣了好几千元,新添置了一台摩托车和一部手机。
劳务经济让贫困屯富起来
“家里存款放银行,高档手机腰里别,致富项目跟着上,这得多亏去打工。”在被称为“劳务屯”的双阳区鹿乡镇黄家村三组,这段新民谣常常挂在农民嘴边。
走进黄家村三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农家小院里停放的摩托车……让人感受到这里生活的富足。三年前,这里是有名的贫困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公顷,家家户户守着有限的土地过着“饿不死、撑不着”的日子。为让当地大量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挣外快、换脑子、学技术,黄家村专门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农民联系用工渠道,组织当地农民参加技术培训班,并将农民护送到工作岗位。
从那以后,当地先后有六十多个农民摇身变成工人,他们有的在大连做建筑工人,有的在区里当煤矿工人。走出去的农民带回了资金,带回了信息,也带回了新观念,这让在家的农民也尝到了甜头,一部分农民养起梅花鹿和肉牛,一部分跑起运输,剩下的农民成为“专职”种地大户。
如今,黄家村三组113名劳动力个个有活儿干。今年截至目前,全组劳务收入已达到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