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 北京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有自己的做法
要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要创新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当地优势产业,同时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输出渠道,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的成功经验。
摸清劳动力就业状况为“对症就医”打基础
经调查,北京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有农户3600户,人户分离1010户,这部分人长年在外务工经商,收入较高,工作相对稳定;完全无劳动能力的350户,这部分人年老体残,生活无靠,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依靠产业增收致富的1881户,他们当中从事肉鸡产业的200户、西洋参产业200户、玉米制种700户、红薯种植200户、中草药种植300户、交通运输专业户221户、商饮服务业160户,这部分户基本达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就业”;还有459户致富无路,收入甚微,靠从事季节性传统农业种植、家庭养殖等“就地转”来获取经济收入,这部分人收入来源狭窄,具有挣钱时间短、收入不稳定,增收缓慢,不能全年或全员饱和性就业等特点,是着力重点解决的对象。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农民就地饱和就业
全乡有一半农民从事肉鸡养殖、西洋参种植等一产项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政策扶持等措施,做大做强五大产业,舞起了农业“五条龙”,实现了农民稳定增收、饱和就业。
依托北京华都肉鸡公司,形成肉鸡生产、销售一条龙。今年前8个月,新建玻璃钢饲养大棚35栋,农民新建玻璃钢鸡舍大棚,每栋乡里给予5万元补贴,农户只出资1.5万元即可入住小区养殖。目前,全乡有18个肉鸡养殖专业村,占全乡行政村总数的72%;养殖小区扩大到21个、近10万平方米,饲养规模达到350万只,共带动200户入区养殖,目前已出栏肉鸡80万只,实现纯收入124.5万元,全乡人均增收120元,预计全年可出栏肉鸡210万只。后沟村刘德富一年养殖肉鸡就纯挣了5万元,当年实现脱贫致富。
依托全国最大西洋参基地北京天惠参业公司,利用当地优越的土质、气候和天然隔离等条件,拓展一沟六村西洋参种植面积,形成西洋参种植、销售一条龙。为扶持种参户,乡里每亩给予2万元贷款贴息。仅今年就新增西洋参种植面积500亩,使西洋参保存面积达到1400亩,带动了213户增收。八道河村汪华庭,去年出参挣了十几万元,今年又种植了30亩。
第三条龙是依托区晨益药业公司,推广柴胡和丹参种植,形成了六个特色药材种植专业村,建成了千亩特色药材基地。为扶持农民种植中草药,每亩补助肥料款80元,并以每亩不低于800元给予保护价收购,农民致富心里有了底。
第四条龙,依托北京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形成1000亩红薯种植基地。乡政府初春就为农民免费提供优质薯苗,引导当地农民利用山地、沙壤地种植红薯,并与北京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签定了每斤不低于0.35元收购的产销合同。目前该公司全部收购了1500吨红薯,农民获利120万元。
第五条龙是打造了2000亩玉米制种为主,3000亩大豆、谷子及100亩结球生菜等特菜种植基地。依托区种子公司等企业,大搞籽种农业,实现了企业+基地+农户的农副产品良性种植与营销模式。
五大产业见效快、收入高、风险小,基本都是订单模式,被当地百姓普遍认可,成为本乡农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
开办“山货大集”打造新的致富平台
长哨营处于怀丰和滦赤两路交汇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当地百姓思想活跃,经商意识较强,自然形成了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为把这一商业优势变为农民致富优势,乡党委提出了筹办“山货大集”的构想,并引导当地百姓,特别是“就业转”的农民,利用山区资源养殖柴鸡、蛋鸭,种植豆类、谷物,采集山珍、野菇。与此同时,我们投资100万元新建了占地30亩、可容纳万人交易的大型集贸市场。8月28日大集开市当天,有近400摊主入市经营,当天交易额就达到40万元。三道窝铺豆腐脑摊当日收入近千元。“山货大集”不仅带动了380个摊主入市经营,而且还带动了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劳动力向三产的有序转移。
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在新情况下必须拓展为农民服务内容,延伸我们的服务领域。我们成立了北京市首家乡镇级“劳动力输出与管理协会”。协会聘请29名各大企业老板为协会的理事,负责劳务输出工作;聘请8名专业科技人员为辅导教师,负责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还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对全乡劳动力进行动态管理、信息提供和组织、服务工作。协会成立以来,共举办编织、刺绣、裁剪、剪枝等各项培训230次,受训人数达到8000人次,使农民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一技之长并多技之能。有3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通过协会找到了合适工作,实现了就业增收。
全乡有实体企业20余家,主要集中在雁栖工业开发区,为鼓励本乡企业吸纳本乡劳动力,我们制定了用工奖励政策,企业每安置一名本乡劳动力就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且工作一年以上,乡里按每人每年500元给予用工企业奖励。截至目前,本乡企业已安排30名劳动力。
以工促收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乡里的工程量多、投资额大,工程总投资达千万元以上。主要有43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4万平方米街巷硬化工程,万亩土地开发后期整理工程,1600亩水源涵养林、4000亩风沙源治理和3.8万亩中幼林抚育等工程。为使这些工程款落到农民手中,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乡党委、乡政府将各项工程逐一量化细化落实到村,并明确提出“三优先”原则,即在安排劳动力上优先安排本乡人、本村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并责派专人对各项工程进行全程督查。以上工程的实施,共安排劳动力5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420元。
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北京的全面现代化,难点和关键点都在农村。基层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加大扶持力度,注重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真正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就业”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快自身发展步伐。我们乡一是借助“联乡帮村”18个结对单位的职能优势,为百姓办好事50余件,协调帮扶资金60万元,确立致富项目6个。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实现爱心助学、扶贫济困。三是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一带一”活动,一名机关干部帮扶一个贫困户,并帮助其确立一个主导产业。四是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开展“五带”帮扶活动。即采取协调与自愿结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大户带小户、党员带群众、富户带贫户、亲戚带朋友、有技术户带无技术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今后做好农民增收促进就业的想法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条主线,通过产业带动、集市拉动、工程推动和劳务输出等措施,全面推进农民增收步伐,基本实现了“在家有钱挣,在外有活干”,预计到年底可实现人均纯收入5400元的目标。实践证明,做好农民增收和就业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在挖掘本地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做法,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要有创新意识,努力突出乡域特色。
农民增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今后,我们的初步想法是,以“山货大集”为突破口,实施农业产业拉动战略。即“以集为媒”,实现以集带种、以集带养、以集带游,走农游结合的发展之路。继续发挥好劳动力输出与管理协会的作用,进一步稳定农民就业渠道,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作者为北京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