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江苏省宿迁破解稳粮增收矛盾新探

日期: 2004-12-16 10:53 作者: 沈建华 陈兵 张枫林 马志春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江苏省宿迁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市委书记仇和说,是江苏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比例最高的市。前些年,稳粮与增收的矛盾还较为突出。近日,记者与几位市领导交谈,感觉少了以往的沉重。他们不仅是喜形于今年粮食与收入的历史性突破,更多的是辩证地寻解稳粮与增收矛盾的自信。

  农田保护率全省最高的压力与动力

  今年宿迁粮食大丰收,全年粮食单产和总产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继今年夏粮夺取高产之后,全市秋粮增幅达79.4%,总产增幅105.6%,创造了罕有的历史纪录。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的“共性”外,“稳粮于田”,是一个重要的“个性”因素。

  市委副书记缪瑞林说,粮从地出,稳定粮食生产,首先要“稳粮于田”。宿迁市675万亩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94%,全省保护率最高。这意味着宿迁还要有相当比例的农业人口要靠土地吃饭,面临着既要确保稳定粮食生产,又要确保农民增收的双重压力。正是这种压力,逼出了“土里扒金”的增收动力。

  宿迁是一个才建市8年的农业大市,过去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建市后,仅农业开发资金就先后投入5亿多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34万亩,农业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2003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中,农业开发项目区减少损失近亿元,据统计,开发后与开发前相比,项目区农田灌溉率、科技贡献率分别增加21个和13个百分点,分别达到86%、71%,粮食平均亩产增长幅度达36%,所辖四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今年粮食的丰收,带来全市农民的增收。据统计,全市农民今年因种粮可增收45亿元,再加上农业税免征和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性补贴的全额到位,全市从事种粮农民增收可达50亿元,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今年秋播,全市粮食面积同比增加17万亩。全市315万亩小麦还实现了扩大优良品种与建立优质专用小麦品质区的有机结合,建立了60万亩的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区、50万亩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并在两产业区以外的地区建立了200万亩的中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农民种粮致富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特色与差别

  宿迁市农业资源丰富,人均耕地、人均水面等均居江苏省之首,结构调整的空间比较大,调什么,怎么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按照“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的竞争策略,全市做大做强林业、水产、蔬菜、花木、畜禽、蚕桑等六大主导产业。

  宿迁水资源相当丰富,境内可供水产养殖的优质水面303万亩,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141万亩;宿迁是中国著名的花木之乡,全市花卉苗木面积已达到37万亩,比上年净增加12万亩;宿迁所辖四县均为国家级、省级秸秆养畜和商品瘦肉型猪示范县。在结构调整中,他们选准差别,放大特色,使银鱼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螃蟹产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家禽、生猪和其他特种养殖饲养量都在市场占有相当位置。江苏有四大花木生产地区,宿迁前些年以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取胜。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新扩面积均为名贵花卉和高档次的苗木。

  副市长马军介绍说,全市目前已建成独具特色的反季节保护地蔬菜(食用菌)、林、油间套"双油"连作、无公害大米和优质小麦、花木、棉花、蚕桑、水产养殖等6个百万亩以上规模的种养基地和年饲养生猪500万头、家禽8000万只、山羊200万只、奶肉牛30万头的4个规模养殖基地。农民利用稻、麦秸秆大种食用菌,全市在已有1.6亿平方尺面积的基础上,今秋再扩1.5亿平方尺食用菌,利用中、成龄林地建成高效益的林套菌生产基地。全市以40%的经济作物间套种面积,确保了60%的粮食面积的稳定与增收。六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

  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的把握与放大"烟波水世界,绿色梦田园"。这既是宿迁人对这片宜人水土的描述,也是对近年来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优化的追求和实现。市委书记仇和说,走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之路,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欠发达的宿迁地区,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关键是如何把握机遇,放大优势。

  基于这个认识,市长张新实说,宿迁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大力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工程,构建以林木为主体,森林与其它植被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

  最新市情资料表明,宿迁水和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宿迁市由此打出"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生态品牌。

  据统计,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已达到236个,全市无公害基地达到336个393万亩,处于江苏省领先位置。今年以来,全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6.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个,申报的16个绿色食品已通过省专家组验收,位居全省先进行列。

  生态农业和生态招商,促进了宿迁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通过龙头带动,全市建成10大特色农业示范区,10大经济产业带。全市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建成基地27.56万亩,同比增加2.63万亩。50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6%。据统计,今年1-9月份,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24.8万户,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2.5612亿元,同比净增1.0835亿元。

  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全市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继2002年成功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历史性跨越之后,宿迁市工业已经开始形成以木材、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玻璃、建材、化工为主的工业产业集群,一条以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为铺垫,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宿迁大地展示出别具魅力的诱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