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铺就增收之路――河北平泉县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侧记

日期: 2004-12-10 11:04 作者: 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36万农村人口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河北平泉,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从调整结构、发展商贸、劳务输出入手,采取多措并举、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为全县10多万农户铺就了增收之路。今年是平泉连续5年旱灾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达2000元,同比增长11.7%。

  壮大产业,打造“绿色路”

  近年来,平泉县牢固树立“农业立县”思想,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畜牧养殖、设施菜三大产业。目前,全县19个乡镇,有4万多农户生产食用菌、2万多户发展大棚菜、1万多户搞畜牧养殖,共发展食用菌6100万盘(袋),产值经营额5.5亿元,为农民增加收入2亿多元,菇农户均增收5000元;建蔬菜大棚24000个,棚户均增收8000多元;牛存栏52800头、羊存栏163000只,养殖户均增收4000多元。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个县特别注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今年,以提高食用菌产品商品率为目标,突出抓好食用菌总公司高科技珍稀品种示范区、七沟镇百亩标准化双孢菇示范区、沙坨子乡千万袋花香菇绿色经济示范区、柳溪乡标准化滑子菇示范园区、党坝镇草腐菌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和食用菌产业由庭院向田间、由分散向园区、由粗放向集约、由季节生产向周年生产转移,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生产总量比去年增加2000多盘(袋),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支柱产业。平泉县已成为“中国食用菌特产之乡”。

  发展商贸,构建“丝绸路”

  走出单一线性思维的误区,跳出农业抓增收,是解决农民增收难题的一个有效解法。平泉县充分发挥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这一区位优势,围绕恢复“古八沟”商贸重镇的目标,按照“县城围绕市场建、工农围绕市场干、商贸围绕市场转”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充分就业。

  近年来,这个县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培育义乌商品城小商品和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并努力将商城打造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辐射力强、覆盖面广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建设食用菌交易市场,推动鲜品、保鲜品、干品、盐渍品、深加工系列产品全年上市;扩建北五十家子杏仁市场,兴建批发市场园区,实现杏仁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培育榆树林子、台头山及县城三个蔬菜批发市场,带动设施菜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目前,这个县形成了以县城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各乡镇专业市场为骨干的市场网络,有效地带动了全县农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多元增收。目前,全县1.5万农民进市场经商、当农产品经纪人,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

  加强外联,畅通“淘金路”

  平泉县立足农村实际,认真谋划,按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围绕服务促输出的理念,创新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新机制,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步伐。一是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劳动保障工作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乡镇劳动保障平台19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8个,配备专职人员50人,做到了场地、人员、制度、经费四到位,不断提高整个系统的协调运作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管理,在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劳动技能、劳动就业、就业培训及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重点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劳动力资源库和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外联,发挥“桥梁”作用。县劳动人事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京、津地区劳务用工单位的联系,与当地劳务市场对接。目前,全县劳务输出5.3万人,人均收入6000多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今年初,县劳动人事部门两次为华北石油二、三公司输出石油工157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