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江西上饶农业“三个增长20%”的背后

日期: 2004-12-06 15:53 作者: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稻浪滚滚闪金光,农民丰收心欢畅。沉闷多年的粮食生产终于摆脱了令人焦虑的困境。据江西上饶市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61.38万亩,比上年增加21.4%;粮食总产量51亿斤,同比增长25.4%;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2900元,同比增加517元,增长21.7%,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增长绝对值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还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这也是近年来的首次。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三个增长20%”,大大高于省委、省政府年初预定增长10%的目标,这成了上饶市今年农业战线最亮丽的一笔。

  农民的荷包更鼓了

  上饶是农业大市,全市660万人口中,有500万是农民。农业不发展,全市经济就无法获得大的发展;农民不富,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下发后,市委、市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粮食市场价格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机遇,从我市实际出发,紧扣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大主题,挥洒大手笔,推出粮食直补、粮种补贴、降低农业税、最低收购保护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并由市、县、乡、村四级组成万人督查工作组,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帮助、指导农民开展粮食生产,尽快让农民富裕起来。

  “原来向农民要钱,现在给农民送钱”。惠农政策把沉闷多年的农业搅动了,全市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前些年一度出现的粮价下跌、农资涨价、种田入不敷出,以致“双改单”甚至撂荒的现象不见了。农田成了农民手中的香饽饽。土地流转活跃起来,许多种粮大户为了租到耕地,不仅愿意多出租金,有的还把政府的补贴也给对方,流转农田价格普遍上涨一二成,久违的抢田种粮景象终于重现。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761.38万亩,种粮大户比比皆是。全市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6681户, 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超过100户。春节刚过,鄱阳县莲湖乡农民臧定华就抢在本乡种田大户前面,承包了附近3个村的5100多亩湖田,今年光种粮纯收入就达20多万元。

  提高粮食产量,关键是加大科技投入和加速科技推广。农民种粮有了赚头,一改过去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预热”慢的状况,迅速把目光盯向科技。为顺应农民对科技的渴望,全市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普及农技知识,推广优良品种,传授先进技术,传递科技信息,强势推进粮食生产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大幅度提高粮食竞争力。玉山县让“机器流动、老师流动、教室流动”,在各个乡镇举办培训班,把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万年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陶裕喜还签订了一份被称为令人“心跳”的合同——自掏2000元作保证金,对该县种粮大户吴少校等的300亩稻田进行“技术承包”。在陶裕喜的技术服务下,吴少校今年增产粮食2万多公斤,增收3万多元。

  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市场旺,加上天帮忙,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多年来未有过的良好发展势头,今年粮食总产量达51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7年高出0.5亿斤。

  干部的水平更高了

  惠农政策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调动了全市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干部的执政能力迅速增强。

  农民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224个乡镇都为农民建立了办事场所,用规范的办事程序为农民服务,使农民遇到问题时,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及时在服务中心得到解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不断健全。德兴市在各乡镇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上饶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广丰县启动“农民致富先锋”工程……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全市以“三培两带”为主要载体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了近万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带头致富,更愿带领群众致富的乡土能人,使农民致富有了自己的主心骨。据统计,全市近万名农村致富能人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户数达85382户。

  “打工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全市加大了“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启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建立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今年,全市农村富余劳力省外转移87.5万人,同比增加8.3万,预计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10%以上。

  土地承包权流转进一步规范。及时出台了有关规定,将外出务工农民的责任田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托管”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以公开竞拍等形式,流转给种田能手、农机大户和科技意识强的“土专家”、“田秀才”。仅鄱阳县今年就有10万亩农田“入托”流转。一批批农民走向城市,一块块土地流转到种养能人的手中,农业科技和机械化耕作迅速推广,农业迸发出喜人的规模效应。

  “种田”的滋味更甜了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市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城市化搞活农村经济,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投入,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我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加大对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各级财政全年共安排3877万元用于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企业首次超过2000家,比去年增长15.2%。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龙头、基地、农民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各类农业企业带动35万户农户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约占农户总数的30%。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以与农民签订订单的方式,建成3万亩绿色大米与优质稻基地,带动农户13500户,涉及农民4万多人,仅此一项,年户均增收近200元。

  项目农业形势喜人。全市抓住中央、省加大农业投入的有利契机,加大对农业项目包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达4.15亿元,比去年增长31%。农业招商引资6.02亿元,同比增长14%,引进项目155个。

  外向型农业迅速崛起。农产品外销比重不断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1-11月,农产品销往长珠闽地区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出口创汇5452万美元,有机茶、特种水产在欧盟、东南亚、香港等国际市场份额呈现不断扩大的良好势头。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延伸了农民增收的领域和空间,加速推动了全市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