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广开农民增收路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内外抓,重点抓,综合抓,长短抓”的思路,来宾市把这一思路全面贯彻到基层,将特色农业当看家本领,以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品质,用“三化”促劳动力转移,保投入稳固农业基础,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与市场竞争的双重约束和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挑战和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和城乡协调发展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双重任务。而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中央1号文件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内外抓,重点抓,综合抓,长短抓”的思路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把中央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基层,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共同富裕,还需不懈努力。
好思路通向好出路
现代农业的首要标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在20%以下,而发达国家的比重已降到2%—3%,我国的比重为50%左右,其中广西预计超过70%,而来宾市超80%。来宾市经济仍以农业为主,2003年GDP中第一产业占40.9%,仍超过第二、第三产业。广西尤其是来宾市要达到现代农业的标准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好思路才有好出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从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才能加快发展。前几年自治区党委提出“1234610”农村发展思路,要求每年要实现农民增收200元的目标,至今均未实现,有一年只增加了7元。为什么达不到?主客观因素很多,有农产品过剩,市场低迷;区域布局不合理,农业结构调整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少,技术含量低,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但有的地方增收快,有的地方增收慢,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思路的问题。来宾市从实际出发搞好规划布局,提出了“两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确定了以肉牛、甘蔗、速生丰产林、优质谷、桑蚕、优质水果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几年来按照这个思路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每年组织万人工作队下乡帮助农民群众一家一户地落实增收计划,抓重点抓难点,建立各级示范样板点,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使农民增收项目和计划落到实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民人均收入2000年增加了178元,2001年增加了181元,2002年增加了130元,2003年增加了158元,增幅排在全区首位。
特色产业当看家本领
调整农业结构,立足本地资源和国内外市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来宾全市优质谷推广面达80%;甘蔗种植面积170万亩,年产原料蔗900万吨,其中高产高糖品种占90%以上;水果产量、蔬菜面积和桑蚕面积由2000年的5.2万吨、58万亩和3.4万亩分别提高到2003年的16.8万吨、80万亩和26万亩;桉树速生丰产林种植面积达40万亩;八角、绞股蓝、葡萄、茶叶、金银花、花卉、蘑菇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也获得了较快发展。畜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规模养殖小区发展上千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为农民增收挑起了重担。2003年全市出栏肉猪321.6万头,肉牛24.5万头,山羊27万只,水产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40.85%,为农民增收达48元。今后,来宾市农业结构调整要继续实施“两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把肉牛、甘蔗、桉树、水果、桑蚕、优质谷等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抓结构调整离不开市场与科技。必须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订单农业”路子,通过大型加工、流通企业,把农产品带进国内外市场。近几年来,来宾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松散,还没有真正结成紧密的联合体。今后要在“+”字上做好文章,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推技术做优品种
提高农产品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收入长期持续较快增长,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目前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75亩,中国仅1.63亩,广西只有0.79亩。虽然来宾市达到1.35亩,高出全区水平,但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距世界水平相距更远。我国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单位土地面积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跟发达国家相比也相距甚远。因此,要提高农业的产业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向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学习新技术,把知识密集型、节能节水型生态农业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丰富多彩的新品种以及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等相衔接,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全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以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为基地,以农村党员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为主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促“三化”抓劳动力转移
从长远来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展和壮大非农产业,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民进城从事工业、商业、建筑、运输和服务等。第二、三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数量,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镇化水平全国为40.9%,广西为29.1%,来宾市为24.4%,比全国低16.5个百分点,比广西低4.7个百分点。来宾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36.4∶34.1∶29.5,三产结构很不合理,这是来宾市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工业化、城镇化涉及区位优势、资金投入和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在来宾市这样一个城市功能差、经济发展滞后的地方,要上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难度很大。因此,当前着重要抓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劳务输出工作。来宾市约有30万农民在广东等地打工,年平均收入20多亿元。2004年计划多输出5万人,上半年已完成3.16万人,仅劳务输出一项为农民人均增收28元;二是主动接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了良好的起步,合山市的编织业、武宣的轻纺成衣等已初具规模;三是以资源优势带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宾市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区享有盛誉。近年来,金秀县以抓旅游为切入点,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直接收入上亿元;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杜鹃花节,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四是在抓好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过去提出农民离土不离乡办小城镇是不切合实际的,今后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些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大城市和城市群,办好县城和交通发达、经济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五是要以“双百工程”大会战为契机,努力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
保投入稳固农业基础
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就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税费减负。2003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农业税少征收1500多万元,农民人均负担减少了7.5元,相当于增加了相应的收入。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率再下降1个百分点,农民的负担再次得到减轻。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制糖企业的利润相应提高。要研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促使企业再拿出一部分资金返还给农民。二是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问题不解决谈不上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以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和下六甲水利枢纽工程灌区为主的桂中治旱灌区工程已被列入全国九大灌区之列,即将动工建设。两大灌区工程建设完成后,160万亩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将近一半)的灌溉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昔日干旱的土地将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持久增收将得到可靠保障。三是要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与合理的储备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维护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资供应;健全农产品信息、运输储存体系;认真研究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不断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