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甘肃岷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日期: 2004-11-09 08:37 作者: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日,我们在甘肃岷县选择了6个乡镇,重点就农户家庭经营结构和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深深地感到,优化农村经营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困惑——农民增收的难点在于区位较差的贫困农户的增收问题

  岷县地处南部山区,全境海拔2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5.7度、年降水量600毫米,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属高寒阴湿区。由于平均气温低,海拔高,土壤、气候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差,加之灾害频繁,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因素制约,致使多年来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投入不足,全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近年来,岷县人民发扬“三苦”精神,勇于创新,开拓思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药材、草畜、洋芋三大支柱产业,全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变。2003年,全县人民人均纯收入达1368元。

  尽管岷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中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农户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农村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农户占30.2%,是全市城乡差异、地域差异、贫富差异较大的一个县。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促进每个农户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户经济的过程中,增收的重点在贫困农户,难点在贫困农户,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贫困户的发展和增收问题,就不会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这些农户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他们的收入大多主要来源于种植业,贫瘠的山区土地、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使他们的生产举步维艰。如果不对贫困户加以特别关注,必然影响整个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也会拖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后腿。

  分析——农户贫富差距主要是从业结构及自身素质的差距

  种植业内结构的差距。种植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种植业经济效益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状况。岷县去年种植业提供农业总产值的90%,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文斗乡是该县农民生活较好的一个乡,但由于农户种植业结构不同,贫富差距明显。车路村农民包贵平,全家3口人有耕地10亩。2000年以来,在乡村干部的引导和扶持下,逐步改变种植结构,加大经济作物,主要是黄芪种植面积,至去年已有9亩多地用于黄芪、党参等药材及其种苗的种植,去年家庭经济收入达2万元左右。哇世村王云格,全家3口人,耕地10亩。有2亩地用于药材种植,其余主要用于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洋芋等作物的种植,去年收入4360元,属村上贫困户。种植业结构的差距,也是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就是因其种植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提高种植业的比较效益。

  农业内部结构的差距。种植业只能简单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而要发家致富,迈向小康,必须全面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寺沟乡老鸦山村农民李建民,家有6口人,自有耕地8亩,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于2002年购进5只小尾寒羊、并将自有的8亩耕地和租用的8亩地全部种植红豆草、红三叶等饲草,使用自家饲草发展小尾寒羊养殖业,至今已出栏羔羊17只,存栏13只,仅此一项已产生经济效益1.2万元,另外,还可领取国家退耕还草补助款。他也因此成为乡里的示范带动户,带领十多户农民发展草畜产业,并于2004年当选为村养羊协会会长。老鸦山村农民王观海,家中4口人,8亩耕地。土地主要用于种植洋芋,加上儿子外出务工收入,去年年收入不足1500元。

  两位农民只有一墙之隔,而收入水平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正是因为李建民能够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发展草畜业,从而促使经济收入大幅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收入门路的差距。凡是农村较富裕的农户,都不是单纯地只有一种经济来源,往往收入渠道较多,收入门路比较广泛。清水乡农民张三仁,全家11口人,仅有耕地5亩多。针对人多地少的现实,他不是单纯依赖农业,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中药材贩运和小商品经营上,去年家庭纯收入达5万元,还买了一辆中型客车,准备让小儿子从事短途旅客运输。他自己也成为全乡少有的致富模范带动户,被推选为乡人大代表。西江镇西江村农民包维辉,全家4口人,有3亩耕地,去年收入1万元左右,其中药材种植5000元,儿子外出务工2000元。

  劳动力素质的差距。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差距,也是农村贫困户与富裕户的主要差距。大部分农村富裕户,大都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家庭主要劳力身强力壮,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能够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清水乡郭哈村农民柴世通,全家4口人,自有耕地2亩,主要用于种植当归、洋芋等农作物。由于身有残疾,前两年沦为村上的贫困户,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去年以来,村上将其确定为帮扶对象,帮助他购进3只羊,鼓励其发展养殖业,后来又将其送往兰州学习摩托车、电视机等机电修理技术,回来后将村上电视转播站与其维修和管理,今年各项收入预计能达到1500元,初步实现脱贫。

  劳动力素质是农民搞好生产,进而致富的基础,没有素质的改善,就不会有农民的致富,只有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才会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

  出路——农民增收在于优化家庭经营结构及提高自身素质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要在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和领域,又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好贫困户的增收问题;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岷县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成效是显著的。他们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农村基层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为了每个农户的发展”为主题进行定位。 农户是发展农业的基本组织细胞。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解决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乡村一级的工作必须以“为了每一个农户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使工作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每个农民家庭都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体现社会公正和人文关怀,落实“执政为民”的宗旨。在现行体制下,项目建设、产业开发、重要投入的决定权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政府,而乡村基层政权则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户的发展问题上,这样更有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以优化农民家庭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根本逐步推进。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稳步提高农业收入。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什么有销路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种什么,在不放松粮食种植的同时,努力扩大马铃薯、中药材、优质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积。继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草畜一体化,加大草畜转化力度,重点发展草食畜禽如牛、羊、鸡等,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家庭工副业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工副业收入,鼓励农民从贩运、初粗加工入手,从事工副业生产,加快原始积累;有一定积累的,要鼓励他们向小城镇转移,兴办二、三产业,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证。

  综合解决农民问题必须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每个农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空间。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生产率、及时发放到位农民种粮补贴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农民因病、因学、困灾等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在建立大病统筹基金、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建立农民生产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农户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要以开发式扶贫,重点是整村推进工程为载体,努力为农民脱贫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资金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增加直接对农户信贷额度,降低信贷门槛,努力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重点支持基础条件较差的农户,为他们脱贫提供物质和资金基础,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必须持续改善农村基本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条件落后是农村落后的主要表现,应从解决农户的吃粮、饮水、穿衣、用电、住房、花钱以及通路、通广播电视等具体问题入手,抓好“六小”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农民子女就学、就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继续全面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作用,提高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能力。要大力兴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重点解决农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问题。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在于贫困户,要利用合作组织的优势,为贫困户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