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旗下好增收
湖南祁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基地启动、龙头带动、市场牵动、服务促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去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7元,比上年增长10.5%。
基地启动,培育主导产业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瓜果、瘦肉型猪、油茶、楠竹等六大类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目前,全县发展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瓜菜林果基地26个,各类种养专业大户8500余户,已初步形成了七条农业产业带:即以322国道沿线为重点的休闲生态农业产业带;以祁大沿线为重点的优质稻和稻田养鱼产业带;以黎石路沿线为重点的生姜、香芋、西瓜、甘蔗等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带;以湘江河沿岸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带;以祁山山脉沿线为重点的经济林产业带;以县十里坪畜牧场为重点的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祁羊路沿线为重点的草食动物养殖产业带。二是突出产品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要求,全县共确定特色农业项目32个,培育和建立专业村220个,其中优质稻制种专业村26个,模式化稻田养鱼专业村18个,生姜、香芋专业村22个,反季蔬菜专业村31个,苗木花卉专业村9个,优质水果专业村38个,瘦肉型生猪养殖专业村29个,特种养殖专业村6个。通过培育和发展专业村,进而引导农民走向了专业化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搞好样板示范。县委、县政府要求,凡联系镇的县级领导、镇党政主要领导都要确定一个农产品项目,办好一个示范样板。目前,全县共落实农业结构调整项目231个,办示范基地384个,面积达1.2万亩,参与干部人数达3080人。
龙头带动,发展订单农业一是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38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这些企业在发展订单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全县共建立原料基地18.6万亩,连结农户9.2万户,年订单总额达3.9亿元。二是鼓励和引进县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为了大力发展黄花菜生产,县委、县政府与祁东集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有效地解决了县内黄花菜主产区产品的销路问题。三是鼓励和引导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工经营的国有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我们通过政府规划、引导,鼓励国有涉农企业,广泛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部分企业还实行了包提供种子、包技术服务、包产品收购的“三包”责任制,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市场牵动,拓展流通领域一是健全市场体系。按照每样大宗农产品建1-2个专业市场的原则,先后建立了文明铺、龚家坪的生姜、香芋市场,大村甸的生猪市场,三口塘、大忠桥的鲜鱼市场,下马渡、潘市的水果市场,观音滩、白水的蔬菜市场等专业市场25个,年交易额达6.5亿元。二是设立营销窗口。我们先后在北京、长沙、广州、深圳、武汉等3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窗口,年农产品销售量达8万吨。三是扩大营销队伍。我们在发挥粮食、供销、商业等部门流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了民间购销队伍。目前全县拥有民间购销人员12500余人,其中专业大户1750余户。去年,全县外销畜禽水产5.6万吨、蔬菜8.4万吨、水果6.2万吨,其中80%以上是通过这些民间购销人员销往国内各地的。
服务促动,营造发展环境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全程化、系列化服务。一是技术服务。县里专门设立了良种繁育基金,成立了科技兴农开发小组,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改良繁育,突出抓好“种苗工程”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这三个重点。二是政策服务。县里规定,凡在县内投资进行农业开发的各地客商,土地租赁费一律按当地农民承包土地或水面的税费标准同等对待。在土地办证、农产品流通等服务方面手续一律从简。省内长沙、衡阳等地200余名县外客商和60余名县内老板在县内投资农业产业开发,累计投资额达2.8亿元。三是资金服务。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协调帮助天龙米业、金浩植物油等龙头企业解决信贷资金960万元。同时,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引进项目、资金和人才。全县共引进农业项目50多个,引进资金4300万元,引进县外能人1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