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日期: 2004-03-04 08:40 作者: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核心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现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和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可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逐年减缓下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8.4%,1991年至1995年为5%,1996年达到9%,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2001年和2002年为4%左右。不难看出,从1997年到2000年连续4年在逐步回落。这几年如果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下滑会更厉害。同时,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差距逐步扩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入手,推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并采用大幅度提高8种农副产品价格的办法,有效地缩小了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一度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据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透露,1978年至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平均差距为2.28倍,1991年至2000年又反弹到2.63倍。最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2001年为2.9倍,2002年超过3倍。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农民收入是按农民纯收入计算的,包含了柴、草、蔬菜等自产自用的产品价值,并非全部是货币收入。因此,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比我们所计算的差距还要大得多。虽然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下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扩大,但是一个重要变化却是值得予以高度重视的,即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在目前的统计调查中,农民纯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报酬收入、家庭经营农业(农、林、牧、渔)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38元,两者相加则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达到1039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工资和非农经营收入的增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08.3%。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统计,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30%上升到2002年的34.7%。农村非农产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二、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原因

    造成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的相对过剩、价格的下跌、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的减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都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慢的障碍因素,但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内部因素分析,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点:

    一是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有4.5亿劳动力,光农业就有2.5亿人,转移到乡镇企业的只有1.33亿人,外出打工的虽然有9000万人,但大部分与乡镇企业从业职工是重复统计的。根据农业目前拥有的总劳动力,农村农业只需要1亿人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太多,剩余劳动力没能及时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加收入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据国家统计局信息发布,200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33%;二、三产业增加值32044亿元,占67%。第一产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且效益甚微,这一块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竞争力较差、总量相对过剩,因而农民增收的余地很小;第二产业中传统农业占60%,农产品加工业也只处于起步阶段,仅占到30%,发展还很不充分,农产品加工增值部分很大一块农民得不到;第三产业由于城镇化的滞后,发展也很慢。

    三是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速度减慢。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减慢,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连年有减无增。1997、1998两年,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不善等多种原因,全国净倒闭破产的乡镇企业约200万家,减少农村劳动力除自然增长外又多出几百万。农业劳动力增加,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致使我们本来就很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更低下,农民收入自然难以增加。

    总的概括为农业增收难,非农产业转移难,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生存难,这是农村、农业、农民处于新阶段必须要越过的一个坡坎,这中间需要乡镇企业继续做出更大的努力、更大的贡献。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乡镇企业地处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是责无旁

贷,重任在肩。乡镇企业怎样才能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挑起这一重担呢?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的联结点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来抓。一是要着力培育主导产业。要充分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本地有特色、有优势的农产品系列加工,形成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品系列化、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要注重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业来看,粗加工产品较多,相当一部分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不仅耗费资源,而且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不多。因此,必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深加工和精加工上下功夫,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改进生产加工工艺,特别要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名牌带动战略,大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要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也是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各地都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大户,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集团),走出一条“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二)发展工业园区,促进农村城镇化。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载体。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城市化水平低,而城市化水平低,又突出表现在农村城镇化相当落后。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国初期城市化率只有10%左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率也不高,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6.2%,如果考虑近亿进城打工的农民中还有很多人并没完全在城市立住脚跟这一因素,真正的城市化率可能会低于35%。而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率为75%;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为47%。建国5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率只提高了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我国还有8亿左右农业人口,如果每年提高城市化率1个百分点,则需要转移约800万农业人口到城市,至少每年要新增加400-50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才能实现。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的情况下加快城市化进程并非易事。城市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关键是要拓展非农就业岗位,认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是推进中国城市化的重大战略。发展乡镇企业就可以使农民不到大城市就业,打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格局;以乡镇企业为动力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又打破了“农村——农民,城市——市民”的格局。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成本最低廉、方式最简单、基础最牢固的一条捷径,它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因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搞好园区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搞好园区的工业项目,注重产业特色,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改变过去那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布局,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

    (三)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是各个地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准则。在我国,各地都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湖南发展乡镇企业至少有四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二是矿产品资源优势,湖南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三是能源资源优势,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532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四是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神圣的人文景观,还是雄奇的自然景观,遍布三湘四水。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长,充分发展优势,扬长避短,搞出自己的特色来,人无我有是特色,与众不同也是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可以创出特色,比如湖南祁东黄花集团,一颗小小金针,引来万千财富;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创出特色,如湖南浏阳花炮、醴陵瓷器,誉满全球,财富乡邻。有特色就有竞争力。当今世界以实力论输赢;只有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为特征的区域特色工业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亮点,在全省已有年产值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10多个,如宁波的服装产业群、绍兴的纺织产业群、温州的塑料产业群、台州的工艺制品产业群,都具备了相当规模和较强的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企业国际化。加入WTO以后,世界就成了一个统一市场,这就要求乡镇企业必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灵活多样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把商品贸易与加工贸易、海外投资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实现由初级产品为主向精加工产品、科技产品为主的方向转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工程招标,不断开拓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发展外向型企业,实现企业国际化,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不仅能解决乡镇企业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而且对促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扩大招商引资,才能使乡镇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和大提高。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乡镇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加快改革、发展和提高步伐,才能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乡镇企业(长沙)》夏雷20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