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论谈

牢牢抓住农民增收 羊年青海省农牧业经济发展综述

日期: 2004-02-11 14:46 作者: 来源:青海三江源农牧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去年的农村牧区工作,分析了当前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形势,紧紧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回眸2003年全省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比上年增长 6.2%;乡镇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 
    全省各地围绕特色搞调整,依靠调整促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52%提高到59%,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集中发展蔬菜、花卉等;浅山地区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集中发展马铃薯;脑山地区以效益农业为重点,集中发展油菜;种植业订单面积突破 100万亩。全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种、养、林所占比重分别为45.6:51.2:2.8;虽然粮食播种面积因退耕还林还草而减少,但由于雨水丰沛、科技进步等原因,粮食单产达到233.3千克,比上年增长 9.1%,油料面积稳中有升,单产高于上年,加之收获季节市场粮食、油菜价格上扬,种植粮油的农户得到了比往年多的收入;“西繁东育”、“自繁自育”规模不断扩大,贩运牛羊224万头(只),牧区6州在种草养畜和牛羊育肥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向现代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全年劳务输出70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1.26亿元,人均劳务收入609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09元。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引大济湟工程通过水利部复审,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项目可研报告已报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盘道水库、“5717”项目、病险水库加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各地修建集中连片、规模化高效节能日光温室 7830栋。完成“四配套”建设4832户,年内新建牧民定居点5444户,建成草场围栏689万亩,修建牲畜暖棚109万平方米,人工种草218万亩,治理草地鼠害2735万亩,改良草场112.7万亩。投入人畜饮水资金 19422万元,解决了42万人、17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是我省历史上争取人畜饮水资金最多、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力度最大的一年。农村牧区电网改造项目全部完成,部分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建成通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观,使一大批农牧民投资商贸产业,实现了产业转移,找到了增收的新渠道。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人工造林235.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1.6%。青海湖、可可西里等国家级自然保护核心区保护站建设进展顺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了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在黄河上游和环青海湖地区开展了人工增雨。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地区休牧育草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启动实施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12个县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开展了木材市场、林地和野生动物执法大检查,查处林业和盗猎野生动物案件540起,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分子730人。 
    全省各地狠抓以设施农牧业、栽培等新技术与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农牧民达63.3万多人(次),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1.05万人。示范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0多项,建立各种种子基地14.5万亩,引进新品种50多种,高产栽培等技术推广落实面积35万亩,累计建立科技示范园区 80多个。各级科研人员深入进行了“高产奶牛和肉牛胚胎移植技术”等科技项目的推广和研究,建立以汇集径流为中心的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建立荒漠化治理、抗旱造林等科技推广示范点10处。 
    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投入农牧业产业化扶持资金1400万元,建成300吨种薯窖6个,5000户农户建设10吨贮藏窖,建成20吨恒温保鲜库5个,乐都蔬菜批发市场、西宁花卉市场建设进展顺利。确立了10个专业协会,并给予了资金扶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及产业化项目35个,银行贷款1.44亿元。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25万户,转移安排农牧区剩余劳动力 6000多人。 
    全省扶贫开发规划顺利启动实施,解决了15.2万人的温饱问题,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收入1612元,比去年增长8.7%。共落实财政扶贫资金2.1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55亿元,扶贫贴息贷款3.8亿元。定点帮扶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辽青帮扶工作正在按计划实施。海东地区下北山4乡重点扶贫开发项目进展顺利,132万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新的一年里,我省上下正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抢抓国家对西部农牧业支持的机遇,深化对省情、州情、县情的认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对农业的保护,力争实现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得到较快的增长。(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