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创新增收思路:失地农民“以农就业”
针对征地开发造成的数千农民失地、大批农民除了种养业别无他技的现状,重庆市礼嘉镇创新思路,独辟蹊径,利用周边乡镇大量效益较低的土地资源,引导本镇失地农民外出租地经营,走出了一条“以农就业”的新路,带来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礼嘉镇自2003年4月成批征地以来,全镇有8个村37个组被征,征收土地近万亩,5700多村民成为居民,未来的两年中还将有2万多土地被依法征收,1.6万人将成为农转非居民。如何使农转非人员“失地不失业”?礼嘉镇党委书记周春雷说:“对于男40岁以上、女35岁以上的大龄农转非人员,最适合的行业就是以农就业--干自己最拿手的、最擅长和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如庄稼和蔬菜、花卉和苗木,或者养殖业等。”
由于土地被征,礼嘉镇农民每人获得构筑物和附着物补偿款、人员安置费和集体资产分配等4万多元,平均每户10多万元。而周边其他乡镇农民种植粮食作物,亩产七八百斤,土地给他们带来的效益不高,所以许多农户的收入重点放在了外出打工,对种养业热情不高。一边是礼嘉镇每户农民的种养业优势和手头的征地补偿款、一边是周围乡镇的大量土地,礼嘉镇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以农就业”的新思路,即:政府鼓励农转非人员举家到镇外其他毗邻镇租用承包土地、荒山、河滩等,充分发挥其熟练的种养专业技术,发展特色精品农业项目的就业方式。
礼嘉镇为失地农民外出租地经营承诺了丰厚的条件:包租土地后,每年按平均亩产量和粮食市场价折算成现金,作为土地租赁费用,支付给该土地的原有经营者。当地农民免除了耕种土地的辛劳,坐收现金,而且还可以给土地租赁者打工,又增加一笔收入。这些优厚的条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纷纷表示愿意出租自己的土地,礼嘉镇失地农民到外租地,一租就是几十亩、上百亩,租期20年。
自2005年4月以来,礼嘉镇平场村42岁的吴德全、37岁的吴兵等4人在渝北区石坪镇龙井村投资150多万元租地102亩,种植茶树菇、香菇、平菇,组建了渝北区鸿远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在涪陵区简洞乡实行订单农业,带动30户农民种植香菇,年销售香菇30多万公斤,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各种适用菌占领了重庆几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预计今年产值400万元,利润150万元。
到目前为止,礼嘉镇共有145户、450人在外租用承包土地,共承包土地5308亩,实现了“以农就业”,常年带动礼嘉镇500多人就业,解决当地700多人就业。带动所在乡镇发展精品蔬菜、养鱼达500户,使一些贫困地区的部分农民先富起来。
记者调查了解到,礼嘉镇农民失地前,由于人均耕地仅有8分,虽然蔬菜种植和鱼类养殖技术高超,但2000年时人均纯收入也只有2650元。失地以后由于普遍“以农就业”,实现了种养业的规模效益,2005年农民收入达到3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