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经验

养羊业是农民增收的长效产业———东台实施“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的调研

日期: 2006-02-10 15:20 作者: 汪宁 陆荣柏 赵为民 陈明明 来源:中国畜牧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江苏省东台市地处苏北平原,是我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市(县)和国家“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示范市,连续十六年山羊生产总量居江苏平原养羊首位,并以羊品质好而走俏市场,饮誉大江南北。该市农村大力发展的现代养羊业,已成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效增收,拓宽致富渠道的长效产业。

  一张农民增收卡2001年,国家把东台列为秸秆养羊试验区,极大地解放了农民养羊的生产力。自2001年又连续实施了“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为农村千家万户多得实惠,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五烈镇乐意村农民陈华所说,“发展规模养羊是国家为农民增收发的一张信用卡”。

  从2003年开始,这位羊倌尝到了养羊甜头。先后两次出售山羊20只,每只均重25公斤,按售价每公斤9元计算,收入4500元,减去工本,纯收3000元。日前,陈华一家利用水乡青贮的水葫芦和秸秆、粕屑资源已增养山羊50头,出栏后,再加上上市小羊羔,纯收入近万元。面对现实,陈华抑制不住发羊财的喜悦:“养一只优质山羊比喂一头商品猪还合算,既省工、又省力,效益也不错。”

  谈起羊业的发展,该市林牧业部门的一位牧业专家告诉我们,市里决策者继茧丝绸产业化为农民开通一条富路之后,心系“三农”,又把增收的突破口,选定在山羊增养工程上,营造区域化特色产业优势,这完全符合农民实际。这位专家从四方面分析了市域发展规模养羊业的有利因素:

  一是价值因素。东台原产地山羊以品味好,经济价值高而著称。羊肉是营养丰富的理想肉类食品和美容食品,用途广泛,可以说山羊浑身都是宝,羊毛用于制作名贵“湖笔”、羊角制药、羊皮是制做高档皮革和出口原料,羊的排泄物作为天然有机肥料,是一条很好的生态价值链。

  二是市场因素。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吹着电风涮羊肉”已成为当今时尚。纵观寻常百姓家对羊肉的消费,不再限于大雪纷飞的冬季,而是四季尝鲜的盘中佳肴,全国“小尾羊”连锁店的经营触角,已经延伸到农村县城,市场对羊肉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仅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我国山羊肉生产一项就达164.28万吨,较之2000年净增33.9l万吨,增幅20.6%。再从微观考察,据东台市华东山羊交易市场监测,2004年上市供应的百万只山羊,已不能满足“场前排队、柜前等货”客商的需求。

  三是价格因素。据该市物价部门资料显示,十多年来,羊价持续稳定攀升,2004年活羊年均成交价为8.6元/公斤,较之上年增幅10.3%,比2000年增幅达27.2%,且有一定调升空间。

  四是产业化因素。据该市羊制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测算,原料羊经深加工成条肉、酱卤肉、分割肉、花色肉后,其增值为1∶2左右,增值部分通过“二次分配”,羊农就能多得实惠,从而激发增养山羊的积极性,有效地挖掘山羊规模增养的发展潜能。

  一块综合试验区

  从区域学角度考察东台的“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绝非是一个单纯的数量扩张问题,而是牵涉到产业布局、技术改良、经营方式等一系列的革新。可以说,“增养工程”是深化农村经营机制改革的一项区域性的综合试验。

  就产业布局而言,过去在东台农村分散零星饲养山羊,一户只有两三只,形不成产业优势。而今则不同,由于采取“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做到一手培大育强养羊示范大户,一手进行区域性群体扩张,同时按照堤东、堤西、通榆线自然区域的资源差异,实行差别式密度不同的产业布局,先后布设了养羊示范带、养羊示范群落,培育出一批不同类型的养羊示范大户,并逐步完善了良种中心、饲配中心、疫情防控中心、合作营销中心、深加工中心的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羊业的引擎和驱动器。

  就经营方式而言,往常牧羊人是以“单户入市”到集贸市场出售产品,或者由走村串户羊贩子、中介收购,往往出现多了就压、少了就抢的状况,其结果吃亏的是农民。由于经营组织程度的低度化,使羊业发展受到了制约。随着经营方式的改变,羊群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据该市《统计年鉴》资料表明,1980年生产量仅为29万只,到了2000年突破百万只,2004年已一跃而为400万只,2005年,随着“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的实施,可达到500万只,是1980年的17倍。按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达5.2只,人均增收1700元。较高的产出效率,是“单户入市”难以比拟的。该市经营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引入到山羊产业的生产营销上。近几年,东台市创办了华东地区最大的龙头山羊市场、最大的年深加工能力百万只的龙头公司,在23个镇组织了羊业专业合作社,跟全市15万养羊农户结成一条利益相联的产业链,使“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变成一项总产出达11.25亿元的绿色大企业。

  就技术改良而言,主要是改变山羊的传统饲养为现代饲养。按该市实践,归纳为“四化养羊法”即“羊舍楼式化”,将猪羊畜禽同窝混养或荒地散养,改为楼舍高架群养,既提高饲料利用率,又能隔断污染源,减少疫病发生;“品质良种化”,主要是引进优势的父母本良种,为本地山羊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复壮提纯,优势互补;“防病程序化”,由设置在社区的防疫中心统一防治,保证生产安全,迄今,全市未发生一只病例;“饲料配制化”,一改以往单纯依赖“啃青”饲养山羊的习惯,采取以利用谷物秸秆粉碎制成的颗粒为主,辅以青贮和牧草饲料,喂养的羊群膘肥体壮。头灶镇三灶村养羊示范户丁丙乙,采用秸秆颗粒养羊,2004年出栏山羊百只,纯收入2万多元。

  一条循环经济路

  东台市分管农村经济的副市长陈湘珍谈起“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时,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这项工程的实质是一项“肉草工程”,是农村山羊产业升级换代必须坚持的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好路子,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早在1985年,由于对“肉草工程”的认识缺位,全市山羊发展步子徘徊不前,40万农户只养了50万只羊,户均1.25只;到了2004年,由于持续推广秸秆规模养羊和“四化养羊法”,羊群生产量猛增至400万只,户均9.5只,使羊业从“传统副业”一跃而成为“支柱产业”。它为2010年人均达1000美元的小康收入目标,提供了1/8的份额。

  可以看出,山羊增养工程在推进全面小康中,是不可或缺的长效产业。从深层次来考察该市发展山羊业的动因,关键有两点:一从理性上讲,着力解决了山羊经济是循环经济,二从实践讲,发展山羊循环经济,必须解决好肉草转换。该市的经验表明:

  一要明理性。在传统养羊业阶段,羊业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和一次性的。加之仅靠单纯的青饲资源来扩量是有限的,往往会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再者,紧靠房前屋后的畜禽混养和圈养,不免人畜混杂,给环境污染带来影响。通过理性思考,该市领导认为,发展羊业经济,必须按照生产规律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不断投入相关发展要素,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实现养羊经济反复循环的生态化转向。

  二要通实践。该市作为全国的农业大市,每年有60万吨的作物秸秆资源,由于液化燃气在农村的普遍使用,很多农户告别了以秸秆作为燃料的历史,但又带来新的问题,就是每到夏秋季节,城乡上空就泛起“烟雾尘”,原来是农民把大量秸秆焚烧所致。为使被当作“废弃物”的秸秆得到利用,开辟一条“肉草工程”转化的新途径,该市从1997年开始,连续实施了国家秸秆养羊示范项目,成功地为山羊增养解决了饲草资源短缺的难题。每年青贮秸秆资源包括稻麦秆、菜籽秆、玉米秆等达15万吨,其中,氨化、微贮秸秆5万吨,秸秆处理利用率达15.3%,使户均养羊上升到11只,每只山羊胴体重达12公斤。由于“四化养羊法”模式的配套应用,使山羊经济真正纳入到生态化的循环经济轨道,城乡上空的“烟雾尘”再也看不见了,秸秆废弃物变成了“肉草工程”的转化资源。从此,山羊经济真正成为物质环流的生态经济。

  一套政策利农家

  多年来,该市传统养羊停留于“副业阶段”,农户养多养少、养肥养瘦,政府只是一般号召,与政策沾边不大,就是说进入不了政府农业政策驱动的盘子;如今,一改旧观,通过“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的实施,养羊业正式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多年来的副业成了主导产业。该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把山羊增养培育成区域性特色产业,通过羊业发展,为农民增加更多的货币收入。为此,该市领导亲自带领林牧业部门的专家多次深入农村,走村到场,调查研究,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市羊业增养规划,及时制定了《关于百万只山羊增养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农民利用秸秆养羊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健全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对养羊农户进行引导、扶持、激励和服务,并针对场地、机械化养羊、引进良种、养殖规模达标、扩大秸秆养羊等出现的新情况,一路大开“善门”、大开政策绿灯,为农民增养山羊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该市在出台的政策措施中,对山羊产业发展实行“重奖利牧”的政策指向:凡当年新建千只羊场或百只羊场的规模大户分别给以5000元或1000元的奖励;凡利用秸秆养羊添置机械设备的,当年新购切草机、秸秆饲料制粒机的农户,凭购机发票每台奖励200元;对规模化羊场引进优势种公羊、新建永久性饲料池的,也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奖励;凡规模养殖场地需要扩大的,明文规定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田头场边搭设临时羊舍,以临时租用零星用地的方法给予扶持;根据镇村山羊增养、品种改良、秸秆养羊、楼舍养羊实际达到的程度,明码标价,经公示后,按业绩大小,评出高低,荣居一等的奖2万元,二等的奖1万元,三等的奖5000元。通过加大激励力度,使羊业的发展成为各镇场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在政策激励下,该市从堤东水网地区到堤东滨海滩地出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增养山羊的好景气。据林牧部门的资料显示,到目前,已建成的连片养殖山羊的市级示范带三条、栏存超15万头的示范镇8个、秸秆养羊重点示范村200个、户均超15只的示范大户近10万户。现今山羊增养工程已成为该市强农富民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