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经验

重庆市黔江区水田乡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促农增收

日期: 2005-09-14 11:06 作者: 来源:重庆市农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黔江区水田乡位于黔江主城区南部,全乡幅员面积4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29米,最低海拔680米,乡境内山峦起伏,沟谷交错,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处于“粮、猪、烟”平面垦殖的往复循环状态,收入水平属于贫困乡。近年来,水田乡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乡、总体目标求,进一步实施“突破集镇、发展一线,腾飞两翼、辐射全乡”的发展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旧貌变新颜。一是重点突破一“水”一“路”。一直以来,“水田无水”的说法,在整个黔江几乎无人不知。全乡共计8646人,而缺水的就达到7755人,占全乡总人口近90%。一遇上天干,那“早上的洗脸水积到晚上洗脚,洗脚水澄清了第二天喂牲畜”的日子就是必然的了。水田村二组(原山堡村一组)村民王胜回忆说:“那时候是乡政府附近那水井挑干了就到鱼泉堡,鱼泉堡挑干了就到沟里头,再不然就挑到马家沟!光是挑着水走上半小时一小时还不怎么着急,要命的是还得排着长长的队伍等水。”

  要想农民兄弟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第一就要解决水,其次就是路。5年前,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党委、政府5年的工作目标就概括为这两个字。“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其实就是一张考卷,不在于你究竟说得有多宏伟或是写得有多详细,关键是要落实。因为老百姓给你打多少分,你才算真正得了多少分。你的目标究竟落实了多少,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该乡党委书记钟显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短短5年,水田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乡共建成大小人饮蓄水池53口,总蓄水量近2500立方米,安装管道90余公里。有1560块水表安装入户,解决了4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近0.7万人和1.4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为了保障供水水源,党委、政府还多方集资对1座联盟水库(小二型)、20口山坪塘以及堰、渠进行了综合整治,有效确保了农民用上自来水。

  有了水,只是解决农民生活的第一步。要引导农民致富,得把路修通才成。当记者驱车一路颠簸、翻山越岭到达龙桥村6组(小地名宋家盖)村口时,年愈七旬的村民管正营老人感叹道:“要是老祖宗晓得如今汽车能开到我们宋家盖了,他们都会笑醒的啊!”据该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目前所完成的村道建设中,宋家盖这条路是最艰难的。一是远,总长近10公里;二是陡,“盖顶”与两小时工程黔(江)石(家)路水田段落差有近500米;三是地质条件差,要么容易塌方、要么就全是“老岩”……据管正营介绍说,在没通公路以前,从水田乡政府扛一包尿素回家,就算不歇脚至少也得花上3小时。“哪像现在,肥尿、煤炭用车拉不说,就连赶个‘甩手场’都要坐摩的、包长安,全靠政府为我们办实事啊。”

  据统计,5年来,该乡在村道公路建设上,光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就有近35万元,累计新修村道34条,总长55公里;同时还整治原有村道30余公里,扩宽骨干村道近10公里。目前全乡有70%的院落通了公路,全乡的网络交通基本形成。

  二是培植亮点一“点”一“面”。从黔江主城出发,途经正阳,15分钟左右车程即到了水田乡龙桥扶贫新村。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一幅幅富足的百姓生活画面,深深吸引着记者的眼球。当记者来到龙桥村一组郑友生家里时,看到的是在刚建成的洋楼里,冰箱、彩电、音响一应俱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郑友生这样标准的“小康之家”,在扶贫村里还不在少数。沿途而进,几乎户户皆然。

  近年来,水田乡党委、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确定了“先做亮点、以点带面”的思路,从而加速了全乡脱贫致富的步伐。他们通过制定可行的扶贫开发规划、加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创新的工作措施,把引导扶贫村村民脱贫致富作为整个脱贫工作的核心。在扶贫新村规划范围内,采取了“农民修房、政府出钱”(对每个修房户补助1万元)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当地村民改善住房条件的积极性。养殖大户白国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原来我们高家庄(小地名)是穷出名的,不管是从左面走到龙桥煤矿、从前面走到冯家坝镇、还是从右面走到水田集镇,反正要看到公路就得至少1个小时以上。现在呢,我们倒率先进入了小康行列。”

  水田乡党委、政府除了做好扶贫新村这一亮点工程外,还千方百计帮助全乡群众增收奔小康。他们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克服扶贫资金不足的困难,有力地推进全乡扶贫步伐。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全乡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2001年到2004年,全乡GDP由2017万元增加到3182万元,乡级财政收入由49.3万元增加到111.6万元,人均纯收入从1451元增加到168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