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安西县产业协会帮带农民致富
在安西农村,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信息、销售方面的服务,给农民带来了说不尽的实惠。
笔者带着一探究竟的心理,来到三道沟镇东湖村,正赶上被群众称为“羊专家”的县畜牧站站长张映宽到东湖村养殖专业协会授课,课堂上坐无虚席,100多名听课者大多是养殖专业户,这是该协会组织的每月一次的专家课堂。正在专心听课的村党支部书记邱正杰是该协会的会长。2003年,邱正杰率先带领自己的五个兄弟,以“按股分红、按劳分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模式,投资32万元,创办了全县第一家股份制养殖场——邱氏千只种羊繁育场,年利润达到15万元以上。他以自己的千只种羊场为基地,组建起了东湖村养殖“联合舰队”,他以“保母分仔、无偿借繁、技术指导、资金帮扶;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形式带动全村养殖专业户达到了160多户,使村民们来源于养殖业的收入由过去的4%提高到了16%,2004年东湖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200元。村民王进录说:“有了协会的牵线搭桥,农副产品再不愁销路,只管站在田头圈里一张一张数票子”。
目前,象东湖村养殖协会这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共有54个。在农、林、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条上,都建起了相应的专业协会,入会会员人数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6%,一大批群众,在协会带动下强筋壮骨,实现了“田头圈里”致富的愿望。
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不断推进,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协会在调控市场、规避风险上受到局限。如何更好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安西县将着力点放在以产业龙头带动发展协会、协会帮带农民致富上,他们按照“市场十龙头企业十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围绕棉花、瓜果、制种、草畜、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策划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能起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龙头项目,积极引导发展。阳关种苗、棉花种业、禾麟粮油、5万锭棉纺厂、50万头只牛羊肉加工厂、4万吨棉仁蛋白饲料加工厂等重点龙头企业相继建成;以企业为核心会员的棉花购销、粮油加工、种苗经销等行业协会建立完善;以专业协会为纽带,组建起了农户和企业共建的产业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形成了市场牵引龙头企业,企业引领协会,协会带动农户闯市场的利益互动循环链条,从根本上提升了行业协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安西县属中温干旱气候,种植棉花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004年,全县棉花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棉花总产量达到45万担,棉花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为规范棉花收购、加工、销售市场,2003年,由县棉花公司牵头与银狐棉业、常宏棉业等一批棉花重点加工企业组建了棉花购销协会,会员单位达到25个,它们每年向农村投放农资扶持资金800万元,与全县4000多户棉农建立订单生产关系,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使棉花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棉花协会积极沟通市场,衔接社会组织,将前几年影响全县稳定的棉款兑现难题,由政府干预解决转变为由执法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各负其责,协调解决,强化了棉款兑付的社会化、行业化监督,加大银企、银地合作交流,将农户棉花款项主要通过信用联社、农行、农发行等三家金融单位现场兑付,提高了兑付率,维护了农民利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