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市2003年农民增收凸现十大亮点
2003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增收凸现十大亮点: 一是全年粮食总产呈恢复性增长。2003年由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安全,做到领导责任落实、目标任务落实、农业投入落实、科技措施落实、考核奖惩落实,使全市粮食总量呈恢复性增长。去年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为702.82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9.29亿公斤,较去年18.88亿公斤增加4085万公斤,增长2.16%。实现了粮食总量的恢复性增长。 二是粮经饲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向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去年,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八月、十月先后在全市召开了2次大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会上,确定了我市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双六”工程。在各县(市)区的积极努力下,全市粮、经、饲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经:饲之比为61:24:15。同时,去年经济作物总收入达11.02亿元,占全年种植业收入38.71亿元的28%。经济作物的增长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在全年作物结构调整中,秋、冬农业开发也成了一个新亮点。在秋、冬马铃薯开发、冬早蔬菜、优质油菜、优质啤酒、饲料大麦开发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小春种植业经济总收入达9.31亿元,占全年种植业收入38.71亿元的24%。 三是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水产品质量效益明显增强。去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5.57万亩,其中池塘高产精养达5.28万亩;稻田养鱼完成11.7万亩;实现总产量2.79万吨,比上年增3463吨,增长14.2%,实现产值2.23亿元,较上年增4083万元,增长22.3%。 四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市级领导联系挂钩农业六大主导产业,采取“五个一”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配套政策、一笔工作经费和一套考核奖惩办法”的重大举措。加上各部门通力合作,农业部门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狠抓落实,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种子粮油产业总产值实现21.2亿元,较去年增加1亿元,增加5%;薯类产业价格看好,总产值实现7.59亿元,较去年增加0.87亿元,增13.3%;蚕丝价格上涨,总产值达0.9亿元,较去年增加0.12亿元,增13%;蔬菜水产花卉产业,总产值达7.85亿元,较去年增加1.61亿元,增25.8%;林果产业中的水果,总产值为1.15亿元,较去年增加0.21亿元,增22.3%。上述产业的总产值为38.69亿元,较去年增加3.83亿元,增10.2%。种植业上(除烤烟外)农民人均收入可达793元(含食物性收入),占计划1700元的46.6%,较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元。 五是优质农作物品种攻关和重点科技措施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去年通过组织三个攻关协作组的共同协作攻关,全年共引进83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已筛选出51个适应我市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完成玉米、水稻、马铃薯、麦类、小杂粮等新品种引进、选育材料3840多份,试验50余组,新育成品种3个,2003年已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靖单12号、靖粳优1号、靖麦8号),为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全市去年推广的七项重点科技措施覆盖率达57%,农业常规栽培技术的覆盖率为80%,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六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去年建立的靖禾科技示范园、沾益农业科技示范园、富源脱毒魔芋种科技示范园、罗平生姜脱毒种科技示范园、陆良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在新技术引进和研究、新品种展示和推广、经营机制的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七是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成效显著。去年,我市已有三种农产品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即会泽县优质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马铃薯,面积35000亩,年产70000吨,产值3200万元;宣威市荣升火腿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升达牌”火腿,年产“升达牌”火腿500吨,产值1000万元;曲靖市麒麟区供销社副食品公司豆制品厂生产的系列豆腐制品,基地面积1500亩,产豆腐275吨、豆浆500吨,产值52.5万元。同时,还组织了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个无公害农产品和7个绿色食品的申报、认定、认证工作。 八是信息网络的建设,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曲靖农业信息网”和“云南种业信息网”两个信息网络建设,及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如麒麟沿江乡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为该乡农民销售了大量优质农产品;陆良县板桥镇去年种植的10万亩生物多样性栽培中间栽的糯谷,通过网上发布糯稻销售信息后,糯米销售一空,每公斤价格比往年高出0.8-1.0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全市共完成订单农业28.28万亩,较去年增加13.77万亩,增48.7%。 九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力量。2003年,全市共新建农业龙头企业9个、扩建4个,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陆良帅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市第一家引进美国全自动生产加工设备的马铃薯企业,年加工能力1000吨风味系列土豆片,公司吸纳员工160多人。富源县扩建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年生产魔芋精粉、魔芋干片、魔芋胶及速化粉600吨,年产值2540万元。师宗新建3个蔬菜冷库带动农户6000余户;此外,还有马龙、宣威、麒麟、罗平、会泽县,根据各地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了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大带动作用艾维贝、鑫海、慷葆、富力、红托竹荪、裕龙公司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了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明显突破。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283.2万个,占农村总人口的58.46%,其中已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有73.3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25.9%。去年,由于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导,扩大建设项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所增加。2003年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收入23亿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7.8%,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