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经验

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日期: 2004-02-24 14:15 作者: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就促进农民增收发文,既表明了中央的态度和决心,也是扭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
    增加农民收入,办法无非两个:一是做内部文章,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把农业的蛋糕做大;二是从外部突破,转移农村人口,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实行农民的非农化,减少切蛋糕的人数。政府转移支付,对农业多予少取,要靠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农民的非农化,只要政府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农民会一呼百应。至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如果既增加了“产”,又解决了“销”,能吹糠见米,政府的指挥棒便能玩的得心应手。而要衔接好产销,避免产品无人问津,烂在田间地头,关键是要有一条产业链,一头攥住市场,一头连接千家万户。这条产业链,就是农业产业化。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把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凭借企业的科研实力,促进农产品换代升级。
    农业产业化既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量,更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产业化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原始的农产品,经过农业产业化,品种花样迭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满足,而且生产的“迂回曲折”,还为农民带来了富足和繁荣。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上,每增加一个环节,都构成GDP的一部分。比如,黄豆磨成豆腐,豆腐制成腐乳,随着工序的增加,生产链条的延伸,经过一番迂回曲折,极普通的黄豆,变成了美味佳肴,附加值成倍地增加,农民得到了实惠,居民享受了口福,还增加了就业。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功效,就是能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我们常说,农业是弱质产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比之其他产品,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尤其大,因为它的需求比较稳定,受价格的影响小。比如小麦1元钱1斤,你能吃2个馒头,等降到5毛钱1斤,你也不会撑破肚皮吃3个。用经济学的术语讲,这叫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增产不增收,出现“丰收的悖论”。可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用粮食做饲料,用饲料养螃蟹,需求弹性就大多了。螃蟹丰产,价格当然也会下跌,但价格一跌会刺激需求,反过来又会稳住价格。这样一来,市场风险无疑会小些。
    农业产业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使竞争从无序变有序,起到稳定收入的作用。如果没有一条连接市场和农户的产业链,农民千家万户,散兵游勇,见到赚钱的产品一哄而上,很容易形成市场的“独木桥”。前几年就有过这种情况,某个地方种冬瓜赚钱了,大家都跟进,结果挤到“独木桥”上,过不去了。看着烂在田头的“果实”,农民是欲哭无泪,两眼茫然。这种饥一餐饱一餐,今年赚钱明年赔本的经营方式,既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不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搞农业产业化,则是另一番天地。前不久我到某地调研,发现一个案例。一家蜂蜜加工企业,带动一批蜂农,组成企业加基地的模式。在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相当于一个总装厂,蜂农相当于一个生产车间,企业与蜂农签订购销合同,进行二次分配。第一次分配,企业按照契约,兑现购销合同。第二次分配,如果行情好,企业将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给蜂农;如果市场低迷,企业则内部消化。这样,企业和农户之间,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经济联合体。农民的生产稳定了,收入有了保障,市场风险也分散到了整个产业链上。
    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办好龙头企业。龙头舞起来,龙身才能活。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点在于制定鼓励龙头企业成长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说到底,是一个“钱”字。钱从何来?要说,以前政府也不是“一毛不拔”,扶贫资金,扶持资金,这些都是钱,但像撒胡椒面,分散到千家万户。扶贫对象多年不变,年年扶,年年走不出贫穷。我们不妨换一种扶贫方式,扶市场(龙头企业),而不是扶单个的农户,效果或许会好得多。
    如何扶龙头企业?我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建立企业时扶,一个是在建立与农户的买卖关系(即订单农业)上扶。凡是开办龙头企业的,政府可以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起来后,企业最关心的,是供货渠道;农户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按合同收购。这可以通过企业向农户支付定金解决。举个例子,如果企业应向农户支付合同金额30%的定金,不妨这样分解:企业自己支付10%,政府垫付20%,交易结束后,由农户或者企业归还给政府。如果生产或市场出现了不可抗拒的变化,政府可以把垫付的资金作为补贴,以补偿企业和农户的损失(如果出现天灾人祸,政府即使不以这种方式补助,也要以其他方式救灾)。这样的制度安排,应该是一个三赢的结局。通常情况下,政府不会有什么损失。因为企业支付了定金,会竭尽全力去兑现合同,合同兑现了,政府垫付的资金也就收回来了。相反政府还会从中获利。企业运转,会有税收。农民增收了,会拉动消费,营业税和一些生产性企业的税收也会增加。从企业的角度看,政府垫付了一部分定金,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利用政府在农民中的信用和权力,确保农民按合同交货。对农民而言,定金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可以解决生产金不足的困难;同时有了定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市场风险,可以埋头搞生产,只要不是懒人,都可以致富。这样做下来,就是很好的企业加农户结构,就是很好的订单农业模式,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也就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朱汉清
    摘自:2004.2.1.3版《中国青年报》